以审美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求是”之维

作者: 马维林

【摘 要】“求是”作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其内涵既包括重视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真理、探索教育科学的理性要求,也包括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育人价值自觉、使命自觉和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教育家精神的“求是”之维具有丰富的审美旨趣,它要求教师以教育美学精神优化统领学校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审美化研究与实践,探索教学审美化范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审美自觉践行“求是”,需要以高度的主体自觉、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中彰显“求是”的力量。

【关键词】求是;审美;教育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59-04

【作者简介】马维林,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37)副校长,博士,正高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教学名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教育家精神根植中国文化传统,既体现出对教育工作者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境界、涵养家国情怀的德性标准,也体现出对教育工作者重视教育规律、追求教育真理、探索教育科学的理性要求。“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提升专业能力、增强育人本领、实现科学育人的角度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深刻理解并践行其中的“求是”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教育如何才能做到“求是”?教育工作者如何进行“求是”?我认为,应从美学的视角理解并践行“求是”,以审美自觉践行“求是”精神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路径,探索以美育重构校园生活的教育“求是”之路。

一、审美出场:“求是”精神的内涵阐释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科学的认识来自实践,实践也需要科学的认识指导。教育工作者要践行“求是”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其内涵。《说文解字》对“求”的解释是“追求、探究”;对“是”的解释为“真也”,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在这里,“求是”一方面是指探求事物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指追求真理的态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进行整体解读,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求是”的内涵:一是教师自我修炼之路,是对教师学习和治学的要求;二是教师躬耕教坛的态度;三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品格。这一解释主要是从教育的复杂性、规律性出发,要求教师发扬“求是”精神,探求教育规律。他认为,“对于教育的探讨,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教情和情境的不同,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采取创新性的举措。所以,教育过程是充满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具有求是创新的态度”[1]。对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充分揭示了“求是”精神的核心要义,但还需要深刻揭示“求是”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需要深入教育教学的真实现场去描述“求是”的实然样态。因此,“求是”只能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教育话语体系中。基础教育要践行“求是”精神,必须赋予“求是”以教育实践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从美学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把握教育家精神中“求是”的精髓。

首先,“求是”体现科学求真,是真善美的统一。在科学研究中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的奥秘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本体上说,科学之真与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宇宙运行的秩序之美、四季更替的自然变幻之美、数学符号的逻辑结构之美等。在探索自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审美的视野能引导学生对未知感到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科学造福人类,满足人类美好生活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真善美实现了统一。

其次,“求是”体现追求价值,是知性与德性的统一。“求是”具有强大的真理性力量,让人们在把握客观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由。“求是”更是一种价值性力量,是人们在面对正义事业时所具有的必胜信念,是顺应时代大势的方向自觉和明辨大是大非的卓越智慧。对于教师来说,“求是”一方面在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寻找理想的教育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求是”也要求教师以更高的教育视野理解教育的本质,回归全面育人,让教育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求是”精神的内涵包括高度的育人价值自觉,在教育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自觉。

最后,“求是”体现主体自觉,是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求是”体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强大动力,体现出作为生命主体不断追求自我更新的生命状态,“是融人与自然于浑然整体的具体、活泼、直接、‘此在’的人类生活”[2]。教育作为一种历史存在,总是与人类历史相伴,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求是”更是一种生命自觉。

二、审美实践:以大美育践行“求是”精神

从“求是”的维度看,教育家精神就是在具体实践中要敢于面对教育的挑战,直面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去追求符合规律的教育。近十年来,我以美学精神统领教育实践,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求教育真理之是,成教育大是之是。

首先,以教育美学精神优化统领学校课程改革,整体构建学校大美育课程体系。大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是基于对学校课程相对单一、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视野相对狭小的实际进行的。党的十八大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原有的学校课程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因此,大美育课程体系基于学校已有的文化艺术资源,进一步拓展学校的艺术类课程,充分挖掘地方校本课程资源,设计了包含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内的大美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不仅仅是课程门类的增加和课程内容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审美体验中丰富情感、拓展认知、提升境界。这一探索的成果“重构校园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获得2017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其次,以教育美学精神优化统领学校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审美化研究与实践,改变课堂教学生态。教学作为人类传承文明与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教育活动的审美性的实现即意味着教育活动伦理性和技能性两大教育主体性表征的充分与和谐的实现”[3],对世界之美的体验、理解与创造是其本体价值。课堂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地方,要以丰富性、体验性和开放性丰富学生的生命经验。正如马克思所言,已经产生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现实。教学对学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把握客观世界,更在于获得价值、德性和美感,进而达到涵养生命境界、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我和团队成员从学科内容之美的挖掘,到教学过程的审美优化,再到教学评价标准的审美建构,完成了审美课堂的理论模型建构,形成了基于学科的教学审美化范式。这一探索的成果“教学审美化:普通高中课堂转型的30年探索”获得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最后,以教育美学精神优化学校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审美化研究与实践,探索历史教学审美化范式,以教学审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历史学科可以纵览人类历史以观大势,让学生获得历史智慧和启迪,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近年来,我以“求是创新”的精神大胆推动课堂转型,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以体验探究的方式进行历史学习,广泛开展研学旅行、文物鉴赏、考古发掘和历史剧表演等历史学科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从长时段看历史,以大历史观纵览历史发展趋势,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之美和人类的精神之美。经过这样的实践,历史学科审美化教学范式基本形成,这一探索的成果“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范式建构”先后获得2022年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以大美育推动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对校园生活的审美重构,激发了学生发展的主体自觉。这也体现出以大美育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的勇气和信念,是“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审美自觉:践行“求是”精神的未来图景

以审美自觉践行“求是”精神既是教育工作者的生命自觉,也是其使命担当。需要以高度的主体自觉、学术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躬耕笃行。

其一,践行“求是”精神要重视教育研究,围绕五育并举、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教育重要问题开展研究实践。“求是”强调对事实的尊重和对证据的依赖,不盲从、不轻信,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是一种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教师做学问、搞研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4]教研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研究的任务在于解释现象、指导实践和预测未来。只有回到教育根本问题上,立足教育实际才能找到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的路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潜心实践,才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让教书育人的行动更有价值感和方向感。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理论自觉,“研学悟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5]。

其二,践行“求是”精神要立足中国大地,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此基础上铸就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特质。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不仅包含对自然的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观,还包含服务社会、善待他人的伦理美学观,更包含重视人格修养、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美学观。可以说,中国人的人格特质中天然具有一种美学基因,这种美学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渗透在有识之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觉中。同样,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特有的精神价值谱系,与中华美学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求是”作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追求科学与真理,但不能陷入盲目的科学主义的误区,将教育“求是”等同于机械训练和反复记忆。教育家精神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和人格特质的重要体现,是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谱系,集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这也决定了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求是创新”始终洋溢着价值关怀,具有强烈的使命担当。

以审美的视野审视教育,从而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让教育彰显情感、激情、理性与创造,体现了对人生命主体的尊重和教育科学的敬畏。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内在包含生命、知识、道德、审美和劳动创造等维度,对“求是”精神的践行必然与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教育追求具有内在统一性。审美自觉是“求是”精神的内在要求,科学精神是“求是”精神的核心要义,践行“求是”精神必然在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的和谐互动中迎来教育发展的全新图景。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J].现代大学教育,2024(1):4-7.

[2]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5.

[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3.

[4]盛正发.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引领教师职业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34-37.

[5]于维涛.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教师教育研究,202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