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教师“求是”精神的内涵审视与实践路向
作者: 侯建成
【摘 要】“求是”精神是新时代教师严谨从教品格的诠释,是实现教师职业生涯崇高理想追求的重要保障,为教师执教提供了思想指引。基于学科视角,对教师“求是”精神进行内涵审视,从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学主体地位的系统思维出发,促进学生关键能力提升,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参考。
【关键词】求是;教书育人;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70-03
【作者简介】侯建成,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江苏丹阳,212300)教师发展与规划处主任,博士,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地理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为新时代教师素质培育与教育实践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试机制、评价方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困惑,同时也给基础教育带来更多的新机遇、新发展。[1]本文试就教育家精神中的“求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新时代教师“求是”精神的内涵
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要求教师踏踏实实做学问,以学至寻源、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2]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学科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我在学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境、新问题、新困惑越来越多。我认为,唯有把脉自省、求是问道、与时偕行,才能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1.以“求是”寻源的姿态涵养阅读素养
面对新课改、新学情,唯有阅读方能与时俱进。于是,我重读《大教学论》,体悟夸美纽斯的“教育从人的本性中来”,知晓维夫斯的“一切知识都是为了公众的幸福”;再读《教育哲学》,感悟苏格拉底唤醒真问题解决的教学理念;研读《课程与教学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孩子是成人世界的模仿”。在阅读的坚守里,我唤醒了专业成长自觉,开阔了更为高远的眼界和胸襟;在阅读的研修中,我提升了教育思想,吸纳了积极的科学文化精髓。
同时,我订阅了《江苏教育》,从中近距离接触、学习苏派教师的教学风格,感悟苏派教育家的教育理念;订阅了《地理教学》,深度研学学科教学的“百家争鸣”,品味地理教学的“百花齐放”;订阅了《课程·教材·教法》,从名家的高屋建瓴中,研究课程标准,品读学者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剖析,对课堂教学、学生学情的深度把脉。
2.以“求是”守正的“真问题解决”教科研行动踩实教学步伐
发现问题是“求是”的关键,任何教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发现问题、溯源问题、探究问题开始的。为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我一方面向省规划办、华东师范大学、省市教研室的专家求教,另一方面向身边的特级教师、青年才俊等学习如何将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在优秀教师的笔谈指瑕和言传身教中,我渐渐地茅塞顿开,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发现问题是学科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内在动力。我围绕有效教学的理论探索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的个性化行动研究、指向关键能力提升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基于学情的真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指向真问题解决的示径研学课堂教学等,开展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和有力度的课题研究。我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情境、地理过程、地理实验、图文转换、写实性描述等进行系列性微型教科研实践,我撰写了《地理诗话》《活力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艺术》《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导论》等著作,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教科研成果奖与教学成果奖。
3.以“定制+订制”教学的双向奔赴助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作为乡村高中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将“求是”精神融会贯通,要有立于高处、看到平处、向着宽处的“求是”情怀;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本着勿灌输、常激发、总点亮的启慧自觉。我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采用“定制+订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定制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地理学情精准摸排,解读课程标准,从一定高度预设课堂教学问题,并在课堂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堵点、难点,进而启发其主动地学习教材、向教师提问,由教师的定制教学转型为学生自主的订制学习。
如在教学“河流地貌”中的“曲流形成过程”时,我引导学生逐步探索该地貌特征的规范“地理语言”:地貌所在位置(定位)—地形地貌(定性)—河水流速(定速)—外力作用力(定类)—地貌特征(定论),辅以图示演绎曲流形成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地貌特征(见图1),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时域理解,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实现“定制教学”向“订制学习”的主动演变。[3]
二、新时代教师“求是”精神的实践提升路向
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的教学业绩是在兢兢业业的奋斗中获得的。课堂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从研究“教”转向研究“学”,关注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素养培育、能力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遵循教学规律,增强学科教学“看见力”
高中地理学科是横跨自然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在日常的教与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发掘和利用学生既有的学科“默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由教师的“善教”转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学能”。如在教学“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北半球观测者看北极星的仰角即其所在地的地理纬度”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跨学科主题教学方法,依托学生所学的平面几何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采用导图讲解方法,用平面几何的数学解题技能,发现地理纬度规律,直观巧妙地化解了学生在该类型学习方面的难题,助力其学习过程中真问题的解决。
2.尊重教学主体,增加学科教育“价值力”
学科知识的传授是教师基于学情、课标开展的全向思维教学活动。如在学习“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后,师生进行“换位”,在教师选定材料的基础上,学生按照“独立命题流程”(见图2),结合课堂教学和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的命题情境资源设定考查的知识点,同时,参考教师命题“示径”和研习原创命题样例,尝试从“命题人”的视角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命题,并自拟答案与得分点等。学生经历“情境创设”和“深度研学”的独立思考过程,有效促进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3.恪守“求是”精神,聚焦学科思维“素质力”
我围绕农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布局,深入丹阳九房村开展“稻鸭共育”实地调查;走进丹北、司徒乡镇企业,实地探究“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苏南模式”。我围绕现代服务业教学,带领学生到丹阳眼镜市场,探究中国最大的眼镜市场形成的规模化、集聚化、产业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围绕水循环类型及其模式教学,带领学生到季子故里延陵九里村,实地调研“九里沸井”的地质形成原理。在讲述“交通运输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我与学生一起来到京杭大运河丹阳段,聆听南北漕运文化的时代佳话;结合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发挥“丹北摇篮”红色资源育人价值,开发“纪念馆里的地理思政课”,传递美好品格和价值观。课程活动形成的研究论文《挖掘乡土资源 开展“追寻”活动》等发表在《地理教育》等期刊,相关成果多次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类)一等奖、二等奖。
教育者要在“求是”实践中,直面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丰富学科课堂内涵,从而把课堂教学研究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侯建成,侯春阳.课题引领:普通高中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1):75-78.
[2]胡俊俊,韦瑞瑞.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6(2):19-27.
[3]侯建成.提升地理研修,品味“地理味道”:浅谈提升地理教师教学研修培育与专业化成长[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