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求是”的研究路上

作者: 刘权华

【摘 要】做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是每一位从教者的梦想,教师应发自内心地信仰教育家精神,以此为动力;严格细致地对照教育家精神,以此为标杆;主动自觉地践行教育家精神,以此为指引。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教学、集体创建、教育科研、文化建设,公益讲堂等在助力学生成才、助力家长成就的道路上孜孜追求,不断探索。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求是;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73-03

【作者简介】刘权华,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0)科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自1989年进入师范院校以来,我始终未忘“求是”之精神。我以传播真知的情怀为信仰,坚定信念奋发向前;以审问慎思的态度为标杆,从严从高寻求发展;以务实踏实的精神为支撑,实事求是做研究。

踏实地奋斗,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好教育科学研究,是我践行教育家精神最有力的行动。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进行优秀班集体创建的课题研究,先后带领4个区7所学校80余人的研究团队进行了长达12年的研究,多篇教育研究论文在《教学与管理》《数学通报》《江苏教育》等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我还主编、参编多本书籍,其中,主编的《如何高效学数学》被全国百所校(院)长联名推荐。近5年来我在新疆、山东、甘肃、河南等省,以及宿迁、连云港、扬州等市开设学科教学和科研讲座百余场。

一、问题导向,让研究走心

问题是教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例如,为什么大家一直热衷于择校和择班?为什么同班同学会有相似的精神面貌?为什么在十几年后他们的发展轨迹仍有相同的地方?一个班集体能够把几十个互不熟识、个性各异的学生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产生强大的合力,靠的是什么?如果光靠纪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这个班集体的发展能走多远?

又如,教学系统有哪些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如何和谐共生的?通过增加课时,增加“教师教授”活动时间,真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吗?如果能,又能促进到什么程度?教师教授式的教学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应以怎样的比例来协调?教师教的方式对学生学的方式有着怎样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系统中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起主导作用?是怎样在起作用的?能起到什么程度?教师如何通过他组织方式促进学生的自组织学习状态的生成?基于这一系列问题,我总结出一个共性问题:从自组织理论视域,如何优化高中数学教与学的方式?

带着这些问题,我带领旨趣相同的团队成员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

二、深入调查,让研究走实

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期盼,让研究真正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我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就是问计于师生,问计于家长,问计于一线学校。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始终坚持基于广泛的调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学生学什么、学多少以及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完全由教师决定,这种漠视“人的成长一定是自我组织状态下的自我实现”的传统教法必须改变。这种改变,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导方。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自主式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是教师的必修课。为了扎实开展教学行为优化的研究,我带领研究团队对南京市8所高中的数学学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我们通过研究发现:教学是一个包含多个因子的复杂系统;源于自然的自组织理论对高度抽象和严密逻辑的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有指导作用;实现自组织教学,其过程要足够开放,创设“协同”“竞争”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过程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在他组织的前提下,向自组织的转变;在家校共育顺畅的前提下,高中数学教与学行为的改进,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台阶搭建、网状建构、教材重组、整体架构等来实现,让学生真正地“学”起来。

没有家校的协同共育,没有家长教育理念和素养的提升,我们的高质量教学只能是一个假设。为了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我对多所学校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聚焦家长、教师、家校互动等因素,深入了解家长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基于调查的分析结果,我用8年的时间,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家长开设了180余场讲座,并在南京市电视台“教科频道”循环播放。

三、课题引领,让研究走深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只有以课题为引领,教育研究才能走向更深处。任教期间,我始终坚持用与教学高度契合的课题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师生的发展服务。

任职以来,我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沉淀教育智慧,苦练科研功力,大量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我参加过10余项课题的研究,其中主持省、市课题6项,作为核心组第一成员的省级课题3项,主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1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发挥“自组织”的作用,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通过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自组织理论视阈下高中数学教与学行为优化的研究”及后续的省级课题“自组织理论视阈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我从实验学校数学课堂教与学的现状调查、教材重组、案例课例、教与学行动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运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和课例研究法,对教学行为的优化展开了为期6年的深入研究。

一个班级仅仅靠纪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并不能走得很远,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班级文化的打造。我以“班级文化视阈下的和谐班集体创建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为契机,由区而市、由市而省进行升级研究,带领南京市四个区七所高中的研究骨干开展了长达12年的研究,创建了几十个优秀班集体。据统计,18个实验班级中,有136人的教育案例和教育论文在省、市、区获奖,正式发表论文70余篇,培养了几十位优秀班主任。班级文化的打造,让班级“立”了起来——充满温馨,取得实效,走得久远。

四、解放思想,让研究走活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要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提高教学研究的跨学科广度和批判性思维深度,通过充满活力的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提升。

数学除了科学理性,还有人文、精神、原则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将文化融入课堂,在教学思维上寻求突破,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多年的“数学文化研究”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要教数学,更要用数学育人。当我们真正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融于教学时,当我们真正将知识与文化和谐统一于一体时,学生就会更易于理解数学、热爱数学,领悟到数学之真,感悟到数学之善,体悟到数学之美,教师就会变得更加睿智和高雅,数学就会变得更加和蔼可亲,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会更加接近。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活”了起来。

我在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在尽力照亮他人。指导青年教师是我多年坚持不懈的工作,我以师徒结对的形式,通过随堂听课、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和讲座等方式指导青年教师数十人,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项目组中多位教师得到提拔重用,有5人被提拔为教学校长,10余人被评为南京市教学名师,市、区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4人被评为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2人成功申报正高职称。秦淮区聘请我做该区骨干教师孵化指导专家,由我指导的5位区级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均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其中,南航附中的朱婷婷老师获得江苏省数学赛课一等奖第一名,还代表江苏到全国参赛,并获奖。我的徒弟居加颖老师在我的多年指导下,获得江苏省高中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并代表江苏到全国参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因此而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课题组成员撰写与本主题高度相关的论文90余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1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求是”是教育研究的真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意义。“求是”意味着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探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追求教育的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