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语文教学本真的“求是”之路
作者: 柳方平【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求是”态度,可以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及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从语文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内容等维度探求语文教学的本真,构建并不断完善“‘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求是;审美读写;语文教学;多主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76-03
【作者简介】柳方平,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江苏徐州,22112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徐州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导。
我在几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寻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此,我构建并不断完善“‘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形成了“学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着眼“怎么教”的问题,投身教学研究
历次语文教学改革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也积极投身语文教改中,提炼并成功申报了由全国中语会审批的立项课题“‘学组讨论,合作学习’实验”。我带领课题组成员,着眼“怎么教”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学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组讨论,合作学习”信息交流反馈网络,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习惯。该研究于2000年10月顺利结题,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称赞;《“学组讨论,合作学习”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策略》一文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我认为有尚待解决的两个问题。
其一,课题组成员有时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缺乏实效性的点拨。语文学习中的合作研讨应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但现实中有的课题组成员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学生往往在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交流,其结果只是为少数学优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实际上收效甚微。其二,没能切实贯彻点面结合的原则。在“学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信息交流中,由于生生课堂交往在突出合作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体活动的价值,而是将它们纳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它们兼容并存、融为一体,共同组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因此,课题组没能较好地把握学生交往中的“非一一对应性”,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有效发展。
那么,造成语文学习低效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是困扰我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问题。
二、立足“教什么”的问题,带领团队进行探索
我以工作室活动为依托,带领工作室成员在困惑迷思中求索,在教学实践中验证,在学习借鉴中反思。通过对“十位名师教《老王》”教学现象和课例的分析、研讨,我们意识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不在“变革学习方式”,而在对“教什么”层面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很长一段时间,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特别是阅读目标指向较为单一。广大师生关注的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数量、技能训练的快慢,而轻视学生的语文应用经验,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阅读能力尤其是审美能力被边缘化。如此,又怎能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5呢?
经过深入学习、比照反思,我提炼出语文教学内容确立的基本要求:遵循“适应性”和“适度性”原则,紧扣培养学生的“运用、探究、思维和审美”目标指向,整合出恰当充实、重点突出、疑点明确的课堂教学内容。即要围绕专题和具体板块的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要依据学情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深度学习资源的整合;要灵活运用多种整合教材的方法,如“增、删、调、换、改”等方法。受李卫东老师关于“整体设计”理念的启发[2],我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时,就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五条学习目标与内容下,紧扣“理解是作者的审美情趣过滤和选择了景物,并使笔下的景物呈现特有的情调,分析为什么在不同作家笔下,景物呈现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和情调,进而合作探究审美心理和景物的表现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这一单元核心学习任务,确立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如此确立的“教什么”,才能在基于学情(学段)和文本特征的前提下,合乎教材编辑意图,才是科学有效的“语文学习内容”。
三、立足“怎么学”的问题,探索语文学习新思路
我没有满足于这些成绩,并马不停蹄地带领工作室团队针对当前落实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要求中出现的问题,构建了“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以期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教—学—评”不一致等问题。
“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有七个学习步骤:前提诊测→生成问题→自主研习→学组研讨→全班展示→探究总结→拓展迁移。整个思路贯穿于范例性教读课、尝试性仿读课和迁移性自读课“三课型”中。在读写过程中,它把读和写构成一个关系密切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让学生体验文本魅力,鉴赏文本的形象、语言和技巧,进而在读的过程中产生写的冲动,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使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一体的良性审美循环。
其一,“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是在“主问题”引领下实施的。我与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发现,“主问题”引领能够激活师生动态互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在解决“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针对学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在有疑处、无疑处或关键处设疑,引导学生从文体要素特征出发,在理解文本“说了什么”的基础上,探讨“是怎样说的”,实现知识问题化;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学而有疑、疑而能问、问而共析的良好习惯,真正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1]32。
其二,“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构成了一个以链式结构为主,并通过信息反馈形成了完整的审美学习过程的教学程序。我与团队成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围绕着“主问题”进行交流,使教和学双方的思路互相影响、互相配合、互相转化,教学相长;通过检测巩固、反馈矫正、拓展迁移,师生共同总结出课堂上重要的知能点,取得共识。这样的语文课堂,成为基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交流、展示和深化的语文学堂。因此,这种语文学习思路从本质上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论,符合当前语文教学的学情和教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三,“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是在“审美体验”的观照下实施的。“审美体验”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方式,教师应“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1]17,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主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独立感受、品味、鉴赏,强调体验的个人色彩、个性特征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内化知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这种“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思路,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贯穿着一条主线:写了什么(要写什么)→怎样写的(要怎样写)→怎么写得这样精妙(怎么才能写得精妙)→还能怎样写得更精妙。学生徜徉在这样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审美学习的‘山阴道’上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3]。
其四,“七步互动审美读写式”语文学习思路是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交往”为标志的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这种教学文化流程,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组际合作搭建了科学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围绕师生共同设计的“主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合作互助,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发展。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教学文化的建立,优化了师生的交流和交往方式,为学生的审美读写、主动建构、自由表达、施展才华构筑了平台。
回想几十年来语文教学实践探求的历程,我深感语文教学仍有需要探索的问题。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研无止境,为探求语文教学的本真,渐至语文教学之佳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仍会持续不遗余力地作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卫东.整体设计: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 [J].中学语文教学,2021(6):4-9.
[3]柳方平.螺旋式语文审美学习的一种样式:周伟老师《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学评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9):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