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与成长路径

作者: 蒋波

【摘 要】以教育家精神来引领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然要求教师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通常具有面向未来的先进教育理念、多元融合的学科知识体系、独立进取的创新个性和为创而教的创新实践经验等特征。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内容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形式、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应用数字智能技术、优化教育评价方式。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创新型教师;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1-0079-05

【作者简介】蒋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南京,211200)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当前,教育界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各级各类学校都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家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这为广大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指明了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快速转变,使得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面临更加紧迫的形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要想培养出具有较高创新素养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性;要想培养出更多的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创新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面向未来的先进教育理念

在科教兴国、教育创新的旗帜指引下,国家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到了史无前例的战略高度。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未来社会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面向未来,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学校教育。

为了让学生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小学校应该积极关注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1)个性化,强调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力求做到精准教学;(2)高阶性,加强学生的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特别是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多元化,在加强认知发展的同时,强化学生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化发展;(4)创新性,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技法的开发和创新个性的培养;(5)智能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虚拟仿真学习等技术,逐步提升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6)全球化,在传统家校合作、社区参与的基础上,要创造机会加强跨文化、全球化的学习与探究。教育只有面向未来,才会具有前瞻性。

2.多元融合的学科知识体系

现行的职前教师培养依旧是分学科和分专业进行的,绝大多数教师的全部职业生涯通常只从事单一学科的教学。这必然导致教师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的知识内容非常熟悉,而对本学科以外知识的关注不够。传统的分科教学能在纵向上让学生在各个学科内部有序、深入地习得知识和提升技能。跨学科学习则能在横向上将不同学科加以融合,打通学科的边界,有效联结课程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更加投入地学习。学科的交叉融合既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绕不开的着力点。[1]

单一的学科知识只能解决简单问题,无法解决复杂情境下的问题。在全球化发展愈加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大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通常需要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解决方案,这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此,很多中小学校积极开展STEM教育,通过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大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融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STEM课程的教学通常需要各学科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联合攻关。

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跨文化学习。跨文化学习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相互进行思想启发、学习迁移和教学创新。

3.独立进取的创新个性特征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涉及专业发展与创新发展两个方面,这是一个以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个性素质为核心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创新个性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为创新型教师丰富知识基础、发展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创新意识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推崇创新、愿意创新、乐于创新和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型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教师才会激发强劲的创新动力,进而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创新意识的发展重点是要形成追求创新、标新立异的精神。

创新型教师的创新个性品质不仅包括独立性、自觉性、坚韧性和果断性等意志特征,还包括进取性、挑战性、勤奋性、竞争性和合作性等性格特征。具体来说,创新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尊重科学、热爱创造和尝试发明的内在动力,具有科学的精神、深刻的理智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要有独立进取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为创而教的创新实践经验

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意识、掌握了相关的创新技法,但离开了丰富的创新教育实践,即使有再好的自身素质和外在环境,其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一个人如果有了从事某种创新活动的需要,那么活动对他的能力要求与他现有的能力水平之间就会形成矛盾,这个矛盾正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来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还应促使学生的学习朝着有利于新的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学习、建构和加工知识的过程。教师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者,应该积极加强对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学习。创新型教师在校内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持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只有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只有动手做,创新技能才能得到训练、巩固、内化。

创新型教师一定要树立“为创而教”的理念,逐步提升思维能力,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并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我们不能再用昨日的观念去培养今日的孩子,试图让他们适应明日的社会发展。正如康德所言,“孩子们受教育不应当是为了适应人类当前的状态,而应当是为了适应人类未来更好的状态,也即适应人性的理念及其整个使命”[2]。

教育要充分保护任何渴求创新的孩子,不能强制要求孩子学习外界认为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能为了标准化而压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更不能因此剥夺他们探索发现、创新实践的机会。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文化会扼杀孩子天性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的教育并不是通过“教—学—评”的流水线来重复训练学生获得高分,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孩子努力学习不仅仅为了作业和考试,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知识搬运和储存的“蚂蚁”,而要努力做创新与传承的“蜜蜂”,不断实现从积累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2.优化教育内容资源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多数都是结构良好领域的问题,这种问题只需套用常规的解题思路即可完成,基本属于重复性工作,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只有解决了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才能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只有在结构不良的困境中,学生才能自己形成问题的过程。”[3]要想顺利解决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敏捷深刻的思维、较强的研究能力,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提升研究创新的素质。

结构不良领域问题的已知条件、求解过程和可能结果都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很难简单套用原有的方式方法,而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认知结构。现实世界有着复杂迥异的样态和变化不息的未知性,为了与之保持一致,人们必须一边获取新知,一边不断调整认知中的世界模式。[4]创新型教师要能主动寻求并积极面对一些结构不良领域问题,这既能拓展自身看待问题的视角,也能拓展知识面。在教学中,创新型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给学生创设结构不良问题,并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优化学科知识的编排与呈现方式。

3.革新教学方法形式

被动听讲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无法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教学内容的更新并不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应该服务于教学目的。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与改变教学内容相比,改变教学方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改变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学习惯,掌握一些并不熟悉的新教学技巧。[5]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讨论课、实验课等多种课型,还可以采取案例学习、现场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对立思考、类比思考、转换思考、分合思考等创新思维方法。

此外,创新型教师很有必要参与一些体验式的实践性课程。不同于经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更加直接、深入。只有面对真实的问题,亲历真实的学习过程,才可能有更真实的体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动手做”,要有理念、有创新、有实践地“动脑做”,不仅要用力做,更要用心做。

4.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鼓励学生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氛围,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造之国家。”[6]教师不仅要重视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物质环境,还要重视优化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开放灵活的空间和时间,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真正的创新,意味着心理上和思想上的自由,意味着脱离了各种东西的极大的自由。[7]如果学生没有思想的自由,缺乏个性的发展,就不会有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未知事物,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在学习中不断发掘潜力,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创新学习需要营造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氛围,让师生在不受传统“戒条”限制的氛围中发挥主体的创新性。学校要有容错机制,以降低学生试错的心理成本,鼓励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多“科学幻想”,甚至“离经叛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应用数字智能技术

教育技术的进步能够将教师从繁杂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之中。当前学校的智能技术应用多停留在智慧教室、电子黑板、教学监控、网络课程、学生在线测评与分析等方面。很多学校不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去支持学生的创新,而是运用这些技术来将“练习致死”(drill and kill)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乔装打扮成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8]难怪乔布斯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9]这实际上是受到滞后的教育理念、惰性的教育思维、保守的教育态度、慵懒的教育精神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很多人都不愿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但智能技术发展的洪流正在势不可挡地倒逼着学校教育进行变革。因此,当前的学校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需要充分应用智能技术。在智能技术发展的浪潮下,创新教育需要广大教师快速学习掌握,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应用多种智能技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探索并建设由先进数字技术驱动的未来学校、未来教室、未来教师项目,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术的快捷、便利和高效等特征,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