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知识结构化与分课时教学中的任务分解
作者: 倪同刚
【摘 要】对单元知识的结构取舍要依据课标的规定和教材的要求,梳理单元知识的角度有语言、文学、文本、人文等。实践中要紧扣“单元主题”,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任务情境寻找知识点,并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综合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每个单元的知识教学要根据课标对任务教学的总课时进行合理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单元知识;分课时;结构化;任务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19-03
【作者简介】倪同刚,江苏省射阳中学(江苏射阳,2243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随着“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不断落实,不少教师尝试围绕核心大概念梳理单元知识,使得零散的语文知识以单元特定的概念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弥补了单篇文本知识积累碎片化的不足。然而,并非所有教师都懂得如何提炼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知识,如何将单元知识结构化,如何将单元知识分解为课时目标。本文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为例,尝试探索单元知识结构化与分课时教学中的任务分解。
一、依据课标和教材取舍单元知识
不同教师的文化程度及喜好往往不同,对同一单元知识的取舍难免有差异。如何取舍单元知识呢?笔者以为要做到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标,二是依据教材。
其一,依据课标规定取舍单元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虽然没有对单元知识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在相关要求中涵盖了单元知识的内容。如课程内容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可以看出单元知识应包括三大文化知识,其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当今社会我国在经济、政治、科技、生态等方面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如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单元知识还应包括语言知识、逻辑知识、美学知识等。
此外,课标对每个学习任务群也提出了明确的知识要求,如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这里指出了单元知识应包括各种文学体裁的表现方式、欣赏作品的基本方法等。
其二,依据教材要求取舍单元知识。如果说课标要求的单元知识是宏观的、抽象的,那么教材所要求的单元知识则是微观的、具体的,它往往包含在单元导语、板块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要求“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这对本单元的文体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提示则对每个板块的知识进行了细化。单元学习任务对每个板块的知识进行了统整:围绕“意象”和“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感受不同的风格。
综上所述,单元知识不仅仅是文本中的语文知识,还包括相关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知识。可以说,单元知识是一个大单元中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本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综合体。
二、依据大概念梳理单元知识
根据上文所述,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这一单元由五首诗、三首词构成,主题是“生命的诗意”,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结合课标与教材,此单元可提炼的大概念可以是“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抒写生命的诗意”。
依托该单元学科大概念,可以发现学习重心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字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而是对作品的整体性鉴赏与探究。课堂的重心应落在“以凝练的语言、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抒写生命的诗意”上。教学此单元时,要引导学生紧扣这个大概念,逐篇梳理《短歌行》《归园田居》等七首作品如何形成“凝练的语言、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生命的诗意”。
从精神层面来说,本单元中生命的诗意可表现为一种孤独之美。这种美是孤独与自我对话的结果,是渴望有为的内心世界与动荡不宁的外在世界在诗人身上的体现。从这个层面上讲,渴求人才建功立业的枭雄曹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陶渊明、不向权贵低头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命途多舛的才女李清照等作者在当时都是相对孤独的,因而其诗词中都显示出独特的精神气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对生命负责,应使生命对他人、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有价值。至此,才是建构了该单元学习的结构化课程内容。
三、依托任务情境结构化单元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并不是要他记住哪些成果,而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将此理论应用于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整体化语文教学,便是要求教师紧扣“单元主题”,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任务情境寻找知识点,并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综合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笔者仍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探讨依托任务情境建构单元知识的具体方法。
任务情境一: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拟在班级组织一次诗歌发展史的讲座,请你查阅资料,梳理本单元诗歌所代表的文学特征,并从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归纳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交流。(此任务情境指向建构文学知识)
任务情境二:班级要组织单元语文知识竞赛,请以小组为单位,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典故出处与含义等方面各拟一组题目,分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等题型,设定统一规则,制作PPT,撰写主持词。由一组学生主持,其他组作答,轮流进行。最后由班长统计各组的总成绩,排名第一的为优胜小组。(此任务情境指向建构语言知识)
任务情境三:认真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归类本单元诗人在面对时代与个人际遇时的态度。(此任务情境指向梳理文本知识,兼及人文知识)
任务情境四: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时应当重点关注与品味。比如,曹操的《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此任务情境属于文学写作范围,是对积累的文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四、依据学情分解单元知识
课程标准建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第三单元为0.5学分、9课时,如以单元知识为教学重点,建议依据学情作如下分解(见表1)。
五、结语
通过恰当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单元的知识与原有的经验、方法建立联系,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是单元大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共同特征。上述所列举的任务情境,旨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方法迁移,是大单元教学语境下单元知识结构化的尝试。当然,单元知识不同,实施的路径与任务情境也随之变化。此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在单元大概念的框架下设计出更好的任务情境,以培养学生自主建构不同任务群知识体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张志强,徐林祥.大概念视域下高中文言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2022(10):18-22.
[3]刘志华.聚焦语文学科大概念,构建大单元教学: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7):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