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与创新路径
作者: 张兆东【摘 要】现场工程师是指在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能够以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作现场技术应用问题的复合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当前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在规模、结构、功能以及保障等层面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应不断扩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规模,有效优化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效能,大力提升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82-03
【作者简介】张兆东,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扬州,225000)教务处处长,教授。
现场工程师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具备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本文在分析现场工程师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价值
现阶段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不仅制约了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整体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提升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契合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职责,同时也是助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体现
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规格、内容、过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在规格方面,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在内容方面,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在过程方面,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符合企业岗位工作程序;在管理方面,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
(二)职业教育类型性的体现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类型特征。在我国,职业教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以其特有的系统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特征。在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三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四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创新性的体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往往以传统学科体系为基础,使得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实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在于以现场工程师岗位为导向,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化教学为主要内容、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双证融通”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以满足企业对现场工程师岗位人才的需求。同时,强化对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创新路径
为全面提升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路径。
(一)增加总量: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规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考试招生办法,探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就必须尽快明确现场工程师岗位能力标准,提高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岗位能力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解决:一是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现场工程师岗位能力标准;二是组织相关专家制定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三是邀请相关专家开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研讨会。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专业建设要求和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可以说,该方案是对具体专业教学工作的实施规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毕业设计等。该方案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后再制定,以确保其真正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对于方案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学校应主动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并明确相关行业技术规范。
(二)调整结构:有效优化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效能
高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优化专业结构,使培养的现场工程师既能够胜任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需求,又能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岗位的要求,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1.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目录;另一方面,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现有专业设置,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群相对接的专业体系。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应根据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定位,确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实践教学是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遵循“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与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调整实训基地结构,强化技术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根据现场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及社会需求情况建设和开发实训基地。如某高职院校针对生产一线对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情况开发了3个实训基地:“智能装备制造实训基地”“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和“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开发等,提升现场工程师的技术服务能力。
(三)提升功能:大力提升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在国家大力推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支持,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吸纳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企业与学校间的联系,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其次,加强校内外教师实践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大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实现校内与校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最后,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专业支持。
【参考文献】
[1]谭赞武,许孔联,聂艳平,等.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研究[J].南方农机,2023,54(24):194-198.
[2]钟庭剑,宋美娇.“双主体、五共同”电力类专业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9):124-126.
[3]刘硕.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团队能力发展标准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3(19):182-184.
[4]曾天山,陆宇正.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助推逻辑与优化方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7):58-68.
[5]刘康,徐辉.职业本科院校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逻辑向度、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6):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