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作者: 朱平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0

朱平,江苏省淮安中学党委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大学教育硕士,淮阴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产业教授,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陆锋磊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荣获首届“一课一优”全国优质课教学视频创新设计大赛特等奖、第三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一等奖、江苏省“师陶杯”论文大赛一等奖,有40余篇语文教学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主持、参与6项省级、市级课题,出版专著《“平民化”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科素养;理想实践;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88-03

所有向上生长的繁华,都源自向下扎根的力量。

教书十八年,岁月如梭,回首往事,感慨无限。2006年8月,大学毕业时,我获得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和新闻学(自考)双本科文凭,怀着满腔的热情从大学校园来到了江苏省淮安中学,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百年淮中,名师辈出。驻足百年淮中,我下定决心,要脚踏实地地在语文教学的这片沃土上不断耕耘。

一、脚踏实地,扎根语文沃土

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以“向下”的姿态扎根于语文教学,就一定能汲取“向上”生长的能量,让语文教育之树枝繁叶茂!

刚入职时,我有满脑子的疑问:我的学生能够接受我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语文老师吗?他们能接受我的上课方式吗?我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吗?……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心里化为了压力,但我深知有压力才有动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省立淮安中学的教师就曾编辑过当时的民国校本教材。淮安中学有着一方最丰厚、最天然、最质朴、最适合语文教学研究的土壤。教师既各展所长,又优势互补,始终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我在巍巍的文通塔下和悠悠的大运河畔,度过了人生充实美好的时光。

在刚入职的新教师培训会上,现已退休的管其刚副校长送给我们新教师三句话:第一句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教师也类似做手艺的人,手艺要高,手艺要精,手艺要有名;第二句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坚信教师这一行也能出“状元”,争取自己也做个“状元”;第三句是“锅不热,饼不靠”,我们教师是锅,学生是饼,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贴近你,把握好火候,用你的热情和爱心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熟。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秉持这种精神特质,职业生涯的开始就要勤为勉励,厚积薄发。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期待,怀揣一颗真心上路,我渴望在自己的教育生涯里做学生心灵的守望者。

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为学生拍照、呐喊、助威,定格他们绽放的笑容和冲刺的瞬间。班里举办中秋晚会,我为学生买来月饼,我们在歌声中一起度过令人难忘的中秋之夜。入职初期的我,经常在网上搜索全国各地语文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来观看,我常常备课到深夜,精雕细琢每一份教案。

从刚跨出大学校门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到现在,我在自己的语文教育“试验田”默默耕耘,体会教师“披星戴月,不辞劳苦”的付出和奉献,理解教育责任中的艰辛和不易,也收获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满满的幸福。

二、自觉成长,苦练语文功底

在最好的时光里,我在美丽的淮中校园尽情汲取阳光和雨露,向下深深扎根,向上勃勃生长。

我甘愿坐冷板凳,不断积累、探索、学习,深入研究教材与教法,广泛吸纳,精心打磨语文课。从校级的演讲比赛、粉笔字比赛等专业技能大赛和“新秀杯”优课比赛,到区级、市级的各类教案设计、论文评比、基本功大赛、业务考核大赛,再到省级的“师陶杯”论文大赛等,我不断积累,不断突破,逢赛必参,过关斩将。我就像一只辛勤的蜜蜂,每天都飞舞着,酿造出自己最甜美的花蜜。

然而,向上生长绝非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在刚开始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也有过痛苦,有过迷茫。通往语文教育梦想的路上,我不满足于现状,始终渴望着新的知识和新的突破。2011年,我考取苏州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每次穿过十梓街来到苏州大学,总是那样行色匆匆,从考取苏州大学到学位论文即将付梓,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我的导师王家伦教授一直给予我莫大的关怀与帮助。从课上的神采飞扬到课下的真诚交流,从论文的基本框架到每一段内容的字斟句酌,从一生都在追求一堂至高境界的“平民”语文课,到闲暇时精心拍摄生活中的一花一草,我似乎懂得了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的真谛。

学习研修之余,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为我的语文教学打上深深的精神烙印。2014年,我完成了5万多字的教育硕士论文《论“平民”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在苏州大学读研的3年间,王家伦教授对我影响至深。王家伦教授提倡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寻求真正适合学生的语文教学,倡导语文教学的“平民化”。

在此期间,我和王家伦教授一起合作关于语文教学“平民化”系列论文。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许芳红教授对“平民语文”的框架和思路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使“平民”语文的建构与实践更具深度和广度。因此,我也形成了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主张,即提倡扎实、有序、灵动,课堂要兼顾大部分学生的“所得”,走“平民化”路线。在论文的基础上,我不断思考、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形成专著《“平民化”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实践》。

三、树立自信,锤炼语文素养

学有涯而知无涯。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我不断“向下扎根”,让语文教育“向上”开花。

伴随我成长的还有江苏省淮安中学一位位师友,他们也都在默默前行中诠释“平民化”语文的教学境界。与此同时,我坚持总结、反思、完善,广泛阅读语文名家的书籍,吸收众家优点长处,助力自身成长。

我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坚持一课一得,广泛调动学生参与。同时,我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充分“浸泡”在文本里,把课堂尽可能交给学生,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思”,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首届“一课一优”全国优质课教学视频创新设计大赛中,我的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活动任务的展开,立足“学”而设计,凸显情境意识,文本研读活动充满语文味道,语文课堂追求体现审美品位。课堂实践深刻影响了我的语文教学,也让我的教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此外,我还开设专题讲座,被聘为淮阴师范学院师范生实践导师和硕士生实践导师。

我积极发挥淮安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参加淮安区“三名培育工程”,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在市级、区级高中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中开设了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语文教师呼唤绿色教科研”等系列专题讲座,对提升我的专业素养、锤炼教学能力都起到很大作用。

在思政德育和学生社团工作中,我也同样力争上游。2020年6月,我在第二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主题征文写作比赛中,荣获指导教师特等奖。2022年5月,我在淮安市教育局组织的“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征文评选中获得特等奖。我先后被表彰为“淮安市优秀社团指导教师”“淮安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淮安区优秀党务工作者”。

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形成个性化的课堂实践,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句子,撰写成为论文,逐步树立语文教学自信力,在教育研究中一步步向着优秀进发。这个时期,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杂志发表了《写作教学呼唤回归“平民化”》《和谐共生: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等论文。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炼自己的教学观点和主张,这些思考也引导我的语文教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4年4月,我加入江苏省高中语文陆锋磊名师工作室,向语文教学研究的更深处漫溯。研修期间,我们在名师授课、专家报告等沉浸式体验中开阔了视野,明晰了方向。在陆锋磊副校长的带领下,一群行走在语文路上的追梦人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

今后,我将继续怀揣一颗真心上路,在自己的语文教育生涯里全身心地投入,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