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现状和实施路径*

作者: 夏春来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与高中英语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与高中英语教学深度融合,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知识、技能,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强化意识;凸显元素;创新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07-04

【作者简介】夏春来,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江苏句容,212400)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江苏省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英语学科作为高中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牢记立德树人时代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英语课程改革,将课程思政与英语课程改革和育人实践相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就定义而言,前者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立的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系列课程的统称,后者是指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的主线,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教学要求而言,前者是刚性的、显性的,后者是弹性的、隐性的;就基本分工而言,前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后者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1]

(二)高中英语课程思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2]英语课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作用: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等。[3]

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等思政教育内容与高中英语课程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4]

二、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忽视对其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导致思政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而言,思政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观念、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一)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清晰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重语言知识技能传授,轻道德品质浸润。他们认为,英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则是政治教师、班主任和学校德育部门的工作。教师对英语课程的属性和价值认识的片面性导致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貌合”而“神离”。

(二)教材课程思政内容不凸显

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思政教育时思路不清晰,难以找准思政与学科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此外,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与英语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难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三)学科育人方法不鲜活

传统英语教学方法重机械记忆和技巧指导,轻情感交流和思想浸润。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相融合,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同时,一些教师在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时,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缺少线上线下融合、多学科融合等多元化教学思路,无法实现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

为实现课程思政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提升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培植其家国情怀和主动担当精神。下面,笔者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

(一)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做学生品格锤炼的引路人

培养什么人的先决条件是谁来培养人。英语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强化英语学科思政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自身政治素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具有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观念自觉,其言传身教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情感态度、言说方式等都具有育人作用。[5]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学习最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涵养自身思政素养不断提升学科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2.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营造学科育人氛围

受当前高考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教师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忽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6]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科思政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营造学科育人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政治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科育人。

(二)凸显教材思政元素,做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者

凸显教材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关注时事热点,融入中国特色并加强跨学科融合。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方法,学生能在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1.深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找准思政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在教授选择性必修一Unit 4 Extended Reading板块Li Bai and his romantic poetry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其爱国情怀,坚定其文化自信,提高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关注时事、社会热点中的思政元素

教师应当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话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章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和现实性,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教授选择性必修二Extended reading板块Advertising:the power of persuasion时,教师首先播放本校优秀学子、西湖“卖花姑娘”陈喜悦穿着汉服宣传西湖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广告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坚定文化自信。

3.跨学科融合丰富英语课堂思政元素

加强跨学科融合是丰富高中英语课堂思政元素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英语课程思政的跨学科融合。例如,在教授必修三Unit 4 Reading板块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 Nobel Prize时,笔者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也是介绍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事迹。两篇文章均为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笔者同语文教师研讨跨学科融合方案时,请语文教师将上课时间调整到英语课上课前一周。在英语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回顾语文课文中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可贵品质和精神,为后续英语课文的教学作铺垫。

(三)创新课程思政教法,提升学科育人水平

课程思政要把讲好道理作为首要要求,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针对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方法。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等手段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实现课程思政在英语教学中“如盐在水,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让课程思政更“接地气”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是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地融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育人的效果。[7]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有助于学生将在第一课堂学习的课本知识和思政内容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巩固、内化和迁移。教师通过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为学生搭建展示英语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舞台,将语言知识的输入融入“用英语做”的过程中,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作用。例如,在教授选择性必修三Unit 4 Reading板块Heritage in danger时,教师利用学校开展研学活动“探访郭庄老街”的机会,给学生布置融合学习任务。教师提出三个问题:What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uozhuang Ancient Street?Why should we protect it?How will we protect it?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回顾课本内容,将在第一课堂学习到的世界遗产面临的危险、原因、影响等知识应用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

2.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融合,让课程思政更“情境化”

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英语教学中,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明理”“立德”。例如,在教授必修二Unit 3 Festivals and customs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思政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3.借鉴国外学科育人经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不少英语教师在使用国外文化开展学科思政教学时显得畏首畏尾。对于国外文化,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拿来”或“移植”,也不能全盘否定。在开展学科课程思政时,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对国外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国外优秀的学科育人经验,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新时代高中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从教师、教材、教法等视角出发,坚持知行合一理念,强化思政意识,凸显思政元素,创新思政教法。教师要大力提升高中英语思政课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C:\Users\DELL\Desktop\中学12期-内芯定稿\Image\KT1.TIF>

【参考文献】

[1]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1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4]王飞涛,江苹.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意义、内涵及实施路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2(1):2-5,15.

[5]罗良功.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中国外语,2021(2):60-64.

[6]王丽娜.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途径[J].教师教育论坛,2021(10):37-40.

[7]常晨光,周慧,曾记.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中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2):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