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融入Reading板块的教学设计*
作者: 刘斌河
【摘 要】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依托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丰富的课程思政材料,将英语学科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思政;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11-03
【作者简介】刘斌河,江苏省姜堰中学(江苏泰州,225500)教师,正高级教师。
高中英语课程思政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的基本原则,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高中英语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将英语学科知识和思政课程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视角下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考虑英语学科的特点。英语教师要学会从学科视角,挖掘语言中隐含的价值,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这些价值。
阅读课是高中英语课程的主要课型,教师在依托语篇提升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形式多样、主题内容积极向上,为英语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下面笔者以选择性必修三Uuit 3 Reading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高中英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阅读文本教学设计思路。
一、挖掘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深度分析阅读文本
深度解读文本的五要素为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这五个方面,层层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从而更好地围绕主题意义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本文主题为“海上航行”,由两篇文章构成,分别介绍了明朝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相关情况。语篇类型为说明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第一篇文章以郑和首次远航开篇,重点强调其第一次航行规模之大,突出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第二篇文章聚焦哥伦布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体现他作为航海家敢于冒险和勇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在深度分析文本之后,笔者明确语篇中的思政元素有两点,其一在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的事实细节及深远影响,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尊重史实、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其二在于郑和与哥伦布作为探险家所具备的珍贵品质,教师需引导学生总结其相关特质并鼓励他们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
二、以英语课程思政元素为引领,确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以及课标中提出的英语核心素养分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使用与航海有关的词汇及短语表达(语言能力);(2)用略读策略定位基本信息,列举事实证据来佐证观点(学习能力);(3)总结两位航海探索家的优秀品质及成功因素,评估两位航海家的贡献(思维品质);(4)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文化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基于语篇找出事实信息,深入语篇总结航海家的优秀品质及成功因素,最后超越语篇辩证地看待两位航海家的贡献及两次航海活动的意义。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师以郑和与哥伦布争夺“15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称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历史事实到航海家的优秀品质再到两次航行的深远意义,一步步地去了解、总结、评价,最终客观认识这两位航海家的贡献,以及对当时的世界产生的影响。这样的教学,通过一系列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本节课的育人目标。
三、渗透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构思教学设计
1.课堂活动一:Read for facts
Task one:Fill in the table(见表1)
Task two: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does the “treasure ship” look like ?(2)What goods did Zheng He carry in his ship ?What was his purpose?(3)What challenges did Columbus meet during the sailing?How did he solve them?
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寻找与两位航海家有关的事实信息,表格中给出了一定的线索,学生将会运用到略读的阅读策略。在此表格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此外,教师及时补充关于“郑和宝船”的英文介绍视频,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术,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2.课堂活动二:Identify personal qualities and success factors
Task three:identify key qualities
(1)What qualities do they possess as successful explorers?(2)What external/internal factors make them succeed?
Task four: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1)Zheng He and Columbus are competing for “The Greatest Explorer of the 15th Century”.(2)Who will you support? Why?
这是本节课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依据语篇展开讨论,总结两位航海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因素。学生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探险家的成功原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方方面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紧接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15世纪最伟大的航海家”评选活动,此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学生6人一组,分别担任发言者、记录者、头脑风暴者等。在最终展示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这一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信息、比较信息,从而发自内心地认可两位航海家做出的卓越贡献,并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课堂活动三:Think critically
What are the possible side effects of their voyages?
Supplementary 1(以阅读文本形式呈现):
郑和下西洋所用银,约占明初五、六之岁出。郑和每次出洋人员、马匹众多,成千上万,每日耗费繁多。途经各国为了宣扬国威,一直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以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Supplementary 2(以英文视频形式呈现):
To produce more profit to the King and Queen,Columbus seized over 500 natives and sent them to Spain. Most of the remaining natives fought against this injustice. So Columbus unleashed terror on them. Once they were defeated and forced to pay tributes of the gold to the Spanish,it was worse than slavery. People who didn’t find enough were punished brutally. During the first few years of the tribute system,50000 natives died.
这是本节课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师以不同形式呈现补充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与哥伦布的航行是否存在负面影响?如果有,这些负面影响是什么?这一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明确要从多角度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最终教师以两句谚语进行总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We look at the present through a rearview mirror. We march backwards into the future(Marshall McLuhan).
课程思政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具备丰富的育人功能,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课堂实践自然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C:\Users\DELL\Desktop\中学12期-内芯定稿\Image\KT1.TIF>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2]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张秋会,王蔷.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