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之“笃行”的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

作者: 徐飞

【摘 要】教育家精神中的“笃行”既是教师践履所学、知行合一的精神,更是一种师者的责任和使命。在传统文化视野中,“笃行”意味着诚恳的态度、坚定的信念、踏实的作为和知行合一的境界。在新时代,笃行需要持续实践、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教师可以通过坚守一线、聚焦问题、发现专长和促进协作,来弘扬 “笃行”精神。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笃行;内涵意蕴;弘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24-03

【作者简介】徐飞,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00)副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内在关联,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逻辑整体。其中,“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倡导教师躬耕杏坛、潜心育人,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本色。“笃行”既是教师践履所学、知行合一的精神,更是一种师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教育家精神之“笃行”的传统意蕴与时代内涵

1.“笃行”的传统意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作为求学与做事的最后阶段,强调践履所学,将所学付诸行动。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笃行”不仅是为学的旨归,还有着更丰富的意蕴。

笃行,意味着诚恳的态度。笃,字形简单而内涵丰富,蕴含着诚信、忠实、专一之意,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修身养德的基本准则。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克勤小物最难。欲当大事,须是笃实。”大意是,能勤勤恳恳地做一些小事最难能可贵;要想担当起大事,必须忠诚老实、脚踏实地。专注而努力,是笃行的姿态。

笃行,意味着坚定的信念。《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怎样能使主张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而要做到“忠信”和“笃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正如孔子一生信念坚定而执着,朝着一个方向矢志不移。坚定的信念,是笃行的前提。

笃行,是踏实的作为。《诗经·公刘》记载了周朝先祖公刘带领周氏族由邰迁豳的经过:“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公刘作为部落首领,不辞劳苦,勘察地形,规划建设,事无巨细,莫不躬亲。历史也给了他一个最中肯的评价——“笃”。他用踏踏实实的作为、一心一意的追求,让一个部落复兴、一个民族昌盛。

笃行,是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有言:“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周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要持续不断地用功,将所学化为所行,这就叫“笃行”。王阳明还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掌握事物本身的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的话道出了“致知”与“笃行”的辩证关系。

2.“笃行”的时代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笃行”也被赋予了诸多时代意义。

笃行需要勤奋学习。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表述中,“笃行”是与“勤学”紧密连在一起的,勤学笃行是教师立教之需。学习是对实践的提炼与指导,如果没有学习,实践就失去了方向与改进的可能。唯有勤奋学习、终身学习,方能笃行不怠。

笃行需要求是精神。对真理的求索是一个持续实践的过程,笃行需要亲身投入实践,实事“求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变革的时代,教育改革也正在往深处推进,教师不可一味埋头躬耕,而要抬头看天,与时俱进,积极适应不断变化的实践环境,主动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善于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并作出积极调整。

笃行需要守正创新。“笃行”不仅为了“求是”,还为了“创新”。教师工作具有创造性,但“创新”应以“守正”为前提。“守正”,意为持守正道、遵循规律。守正创新,就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从而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只有守正,新思想、新探索才具有真正的实践价值。

二、教育家精神之“笃行”的弘扬路径

1.坚守一线:教育爱是最大的动力

教师能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一线,需要对教育工作保持深厚而持久的爱意,否则便不能激发工作乐趣。教育爱,既包括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爱,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教育爱,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对教师的爱,是一种精神回馈,能为教师笃行提供不竭的能量。

笔者工作迄今已有26年,目前担任高中校长,行政事务繁杂,但始终坚持在一线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如果没有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满腔的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笔者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学生的真挚的爱,感受到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感受到与年轻心灵共振的频率,于是精神常青,自然能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2.聚焦问题:带着研究的眼光

日本学者佐藤学对“教师”进行重新定义,认为教师就是“反思性实践家”[1]。这一定义将反思、研究与实践融合起来。换言之,教师的实践不仅仅是经验型的,也是研究型的、反思型的。而研究或反思则始于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教师笃于实践,就是要在实践中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曾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些学生的考场作文分数很低,但自由写作却是妙句频频。在思考这个反常现象时,笔者发现“趣味”对于写作者而言具有重要作用,继而申请并主持课题“生命哲学视域下趣味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经过多年研究,笔者最终发现:“趣味”具有写作动力与审美取向的双重价值,既能激发写作主体的内在动力,也能丰富并提升文章的审美品位。

3.发现专长:建设自己的教师课程

教师课程,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文化底蕴、个人爱好、研究专长而开发出来的课程。[2]简言之,教师课程就是教师的拿手绝活、看家本领。教师的长项,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教师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专长,就会体验到成就感,更加笃行不懈。

以笔者的“专题读写”课程为例,笔者在参加工作不久就发现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颇有优势,班上学生不仅喜爱写作,而且作文成绩比较突出。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一篇论文《让学生在编刊中成长》,该文随即发表于核心期刊《语文建设》。这次发表给予笔者极大的鼓舞,笔者结合自身的写作成功经验,撰写并发表数百篇与写作教学相关的文章,出版了《徐飞的情味作文课》《作文处方:中学生写作36个“怎么办”》《从此爱上写作》等著作,并先后主持多项与写作教学相关的省级重点课题。2021年,“中学语文专题式读写共生的实践研究”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教学成果奖是对笔者多年来开发和建设“专题读写”课程的肯定。因此,教师发现自身的教学专长,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能给笃行注入更强的动力。

4.促进协作: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

教育家,作为教师的杰出代表,是教师群体的领头雁,在行政或专业影响上应该发挥领导及引领的作用。在团队中发挥领导作用,促进协作进而推动实践进程,是实现教育家精神之“笃行”的重要向度。

笔者曾组织教师读书会“玖玖雅集”,其主旨为“为学生读书,为自己读书”。书友们共读过《论语》《活出意义来》《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国学的天空》《自由学习》《那些说不出的慌张》等。活动形式多样,有主题研讨,有诗文吟诵,有沙龙交流,等等。数年下来,“玖玖雅集”孵化出一大批“读书种子”,笔者也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综上所述,“教育家精神”中的“笃行”强调躬耕实践,这不仅是一种老实诚恳的工作态度,更是勤奋学习、知行合一的职业境界,要求教师能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笃行”实践“笃行”,在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涵养“笃行”的教育家精神。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