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全”语文: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主张*
作者: 殷宝霞【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成全”语文教学主张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全”语文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水平为抓手,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挖掘其生命潜能为衡量标准,让语文成为一门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大思政课,成为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人生之课。
【关键词】高中语文;“成全”语文;师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33-02
【作者简介】殷宝霞,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启东,226200)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市“1115”培养工程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
“成全”语文是笔者的教学主张,其关注的是生命的成长。笔者认为,“成全”语文的教育实践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成长规律,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二是让语文教师在思考语文教育的本质、修炼专业能力等过程中,逐渐丰富教育理念,丰盈教育精神。三是形成师生的“成长合作共同体”,使教师在“课堂—课程—教育”中探索专业成长的方式,获得生命的成长;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熟知中华文化传统,品味汉语的魅力。
一、致力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基于生命成长”是“成全”语文的第一要义。其倡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使命。构建生命化课堂,关注生命体验,重视生命在场,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走向。[1]“成全”语文教学主张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提倡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通过适宜的教学感化人、引导人、激励人。
1.关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路径
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时,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尤为重要。在教学整本书阅读单元中实施“成全”语文教学主张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开展《乡土中国》各章的思维导图绘制比赛、《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绘制比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提炼概括的能力。比赛中,有的学生将《红楼梦》经典内容改编成剧本,提高了创作能力;有的学生通过“我是命题人”活动,运用《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来解释《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表现、礼仪等,培育了融会贯通的阅读能力;有的学生用《乡土中国》的观点来解释《红楼梦》大观园体现的社会结构等;还有的学生将其他文本巧妙融合,促进对整本书的理解,如用《劝学》《师说》的相关内容,分析《红楼梦》“香菱学诗”部分体现出的“学习观”“求师观”。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创建促进自主成长的教育模式,形成学生多样发展的局面
“成全”语文教学主张围绕“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五个能力层级目标,三年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引入当代社会生活形式,使阅读走进当代学生的生活。如以两代人同读一本书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家长在交流阅读心得的过程中,一起感受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十四个定义的魅力等。
此外,“成全”语文教学主张也注重在大单元教学中,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能力要素“化整为零”,进行分解训练。如笔者在教学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时,首先聚焦“探索与发现”这一主题,进行了关注文本特征的科技论文与文艺随笔比较训练,聚焦文本思路与逻辑结构,借助自释关键概念、自画学术论文的思维导图等活动来破解学术性文章的奥秘,通过欣赏言语之美、关注语言表达来认识学术性文章的语言。其次通过鉴赏诗歌语言的活动来关注联想与想象,利用跨界思维、演绎推理与归纳思维、文学思维等,[2]让学生总结科学思维带来的启示。最后开展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读书交流会,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向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二、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成全”语文教学主张的提炼过程,也是一次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1.促使教师成长为面向未来的笃行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3]1“成全”语文教学主张结合新课标,致力于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认可和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格尊严,促使教师成长为面向未来的笃行者。
2.促进教师成长为良好课堂生态的创建者
“成全”语文教学主张让教师逐渐经历“有道—循道—进道”的过程。“有道”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形成教学理念和教学宗旨,遵循尊重学生、发展学生、成全学生的教育理念;“循道”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据“成全”语文教学主张,把“成全学生”贯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道”是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相长”,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3.让教师成长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和守望者
“成全”语文教学主张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的培养,从教材的分析者转向教材的研究者,从单篇教学转向群文教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问题的设计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项目的设计者,教材融通、学科整合的研究者,学生深度学习的陪伴者。
三、致力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成全”语文教学主张引导师生结成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的“共同成全”,是“成学之教”“成人之教”,也是“成己之教”。新课标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3]2教师应结合课本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教学,促使学生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劝学》《师说》教育学生要广泛学习、善于积累、勇于求师;《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育学生遇到困境要机智勇敢、顾全大局。
上课,是一次次有益的历练;听课,是一次次有效的探讨;评课,是一次次高效的切磋。“成全”语文教学主张引导教师从三个“导向”出发:一是整体研究导向,遵循从课堂到课程再到教育的研究思路;二是实证研究导向,开展将“证据与经验相结合”的研究;三是团队研究导向,进行“成长合作共同体”的研究。“成全”语文教学主张下的课堂,正努力成为学生收获成长力量的源泉与教师精神成长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甘玲珑.让语文教育实现对生命的成全[J].中学语文,2009(10):18-19.
[2]刘坛茹,刘京晶.跨界思维与叙事学理论建构[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5):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