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中小衔接:内涵、原则与实施策略*

作者: 王秀荣 李磊

【摘 要】中小衔接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知识技能的平稳过渡,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持续发展。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出发,围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类活动,开展中小衔接的英语学科教学。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小衔接;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45-04

【作者简介】1.王秀荣,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苏州,215021)中学教科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李磊,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苏州,215021)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并设定了相应的级别要求。从一级到三级,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难度逐渐提升。因此,中小衔接在词汇与语法知识的系统连贯、语言技能的持续发展、学习方法的适应性调整、心理与情感的平稳过渡及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等方面都具有必要性。从学科育人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英语中小衔接的内涵、原则与实施策略,对于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优化英语课程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中小衔接的内涵

语言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中小衔接的内涵涉及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方面,旨在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实现平稳过渡与持续发展。

1.把握课标,教学内容衔接

义教课标加强了学段衔接,教师应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江苏省小学与初中使用的均为译林版教材,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师应把握课标,将中小学教材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类和整合,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优化学法,学习方法衔接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并做好学习规划,鼓励学生主动适应初中学习的特点和节奏;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模仿使用和组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坚持课内外的语言实践和积累,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聚焦育人,评价方式衔接

教师应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科学运用评价手段与结果,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及时提供反馈与帮助;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素养导向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二、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中小衔接的原则

从小学到初中,英语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围绕学科育人的核心理念,中小衔接教学应遵循“连贯性”“生活化”“综合性”等原则。

1.立足学情,坚持“连贯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分为三个学段,各学段目标设有相应的级别,且各学段目标之间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进阶性。中小学英语衔接要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各方面的进阶。

五年级上册Unit 4和七年级上册Unit 2都是围绕Hobbies这一主题展开教学,五年级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运动、文艺等社团活动,潜能发掘”的子主题(二级要求);七年级单元则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下的“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职业启蒙,职业精神”的子主题(三级要求)。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连贯衔接,教师应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了解学情、系统复习、循序渐进引入新知、整合教材以及加强沟通等方面入手,实现学科育人。

2.基于情境,坚持“生活化”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坚持学创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中小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英语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坚持“生活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以Hobbies这一主题教学为例,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正处于基础阶段向提高阶段的过渡时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好。进入七年级后,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入了提高阶段,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注重深化学生对爱好的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如何通过爱好结识新朋友或如何在爱好中找到成就感等个人经历,提升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依托语言,凸显“综合性”

英语中小衔接教学还应依托语言,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凸显“综合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衔接教学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以Hobbies这一主题教学为例,中小衔接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与爱好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结构,还要引导他们了解不同爱好的种类、特点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设计探究“课题”,鼓励学生依托目标语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课题。

三、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中小衔接的实施策略

英语中小衔接教学需要教师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地设计与实施。教师应精准把握学生起点,科学规划学习路径,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模态、跨学科、育人导向的教学策略。

1.学习理解:知起点,晓路径,明终点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首先需准确把握学生的起始能力水平。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主要呈现了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等句型结构,要求学生谈论自己和朋友的爱好;七年级上册Unit 2 Hobbies则融合了与职业理想相关的内容,在丰富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Hobbies的内涵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情(起点),依托教材,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路径),带领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言,达成学习目标(终点)。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时可以结合课文文本,带领学生理解教材,熟练使用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等句型描述个人及他人的爱好。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笔者设计了“What do hobbies bring us?”的大问题,创设了“Talking with sport players”的情境,带领学生学习和运用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等表达,并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Hobbies bring us fun/knowledge/friends.

七年级上册Unit 2 Reading板块课文Daniel:A fan of science中,Millie介绍朋友Daniel的兴趣爱好,阐述了Daniel热爱科学的原因、日常参与的科学活动及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What do hobbies bring us?”的基础上,设置“Why do we need hobbies?”的大问题,结合思维导图等梳理并描述Daniel热爱科学的原因、日常从事的科学活动及他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带领学生学习、理解文本,了解发展兴趣爱好的意义,并就如何发展爱好进行讨论。

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语言基础,关注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化、语言技能的全面提升,以及学习策略的有效引导,设定清晰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应用实践:链问题,重活动,启探究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要关注从直观教学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确保学习路径既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又兼顾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笔者针对五年级上册Unit 4 Hobbies运用“What do hobbies bring us?”这一大问题,通过活动引领学生运用“What do you like doing?What does he/she like doing?Why do you like...?Why does he/she like...?”等表达,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在七年级上册Unit 2的教学中,笔者则基于小学旧知和七年级教材内容,运用“Why do we need hobbies?”这一大问题,设计了“What do hobbies bring us?How do you keep hobbies?What do hobbies mean to us?”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将爱好和职业理想建立联系,并辩证思考“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bbies and jobs?”

教师应将英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设计情境化、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迁移创新:多模态,融内容,跨学科

学科育人视角下的中小衔接英语教学要坚持将育人目标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模态教学策略,融合不同领域以及跨学科的方法,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以Hobbies涉及的两个学段单元为例,笔者设计了以下活动。

【五年级活动案例】

(1)语言实践:学生分组,模仿运动员,使用like doing和be good at doing等句型介绍自己和同伴的爱好。

(2)思辨讨论:利用图表等展示不同人物的爱好,引导学生探究爱好带来的好处。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得出结论——Hobbies bring us fun/knowledge/friends。

(3)学科整合:结合体育活动与数学(统计爱好时间)、艺术(创作与爱好相关的作品)、社会(了解运动员背后的故事)等跨学科内容,丰富学习体验。

在五年级的活动案例中,教师利用视频、图片和音频等多模态资源,展示运动员的爱好,并组织迁移创新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多模态资源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进行跨学科整合的启蒙,为学生进入初中后继续保持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活动案例】

(1)语言实践: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类型的爱好(如艺术、科学、体育、文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网络资源、书籍、采访等,了解这些爱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

(2)思辨讨论:组织讨论,分享研究成果,探讨如何平衡学业与爱好,以及克服发展爱好中的困难,设置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3)学科整合:结合研究与历史(爱好的历史演变)、心理学(爱好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学(爱好与社区的联系)等跨学科内容,拓宽知识视野。

在七年级的活动案例中,教师则注重多模态、融内容、跨学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兴趣爱好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影响,启发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实现自我成长。这样的教学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爱好”主题的探讨,通过深入研究、思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爱好的多重价值,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创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科育人视角下的英语中小衔接教学既要帮助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要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既要注重语言实践广度的提升,又要深化对主题的探讨和跨学科整合的探索。中小衔接教学应基于学生特点和已有语言基础,依托情境展开,实现从“学知识”到“育全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秀荣,李磊.生活教育理念下的“情境+”英语阅读教学:内涵与实施路径[J].教学月刊:外语教育,2023(11):38-43.

[3]李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J].小学教学设计,2022(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