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思政课把道理讲深的三个维度
作者: 季燕【摘 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理不学则不知,学不深则不通。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试着把道理讲深,真正实现以理服人,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习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对学习空间进行深层再造,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入拓展,让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水到渠成地得出道理,进而在走入社会时能用好道理。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学习素材;学习空间;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49-04
【作者简介】季燕,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江苏常熟,215500)教学研究室初中思政教研员,高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苏州市青年拔尖人才,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中学思政课把道理讲深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因为教材编写就采用了生活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结合的方式,很多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学习素材的深度挖掘,对学习空间的深层再造,对学生思维的深入拓展,既可以把思政课道理讲得很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本文以八年级《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学为例,谈中学思政课把道理讲深的三个维度。
一、对学习素材的深度挖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越深。只有源于现实的情境、来自生活的素材,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当然,课堂教学中也并非情境素材越多越好,过度堆砌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对时事和社会热点的深度挖掘,从而激活教材、突破重点、打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把道理讲深。
1.引入时事素材,激活教材知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笔者在执教八年级《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这一内容时,就选择了2023年7月落坡岭事件中K396次列车乘务员赵阳的相关素材,因为这则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高度契合。在课堂推进过程中,笔者围绕这一热点事件进行了文本对接,以真实事件创设主题情境。笔者以赵阳在落坡岭事件中的三个观点为线索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借赵阳观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讨论中明晰道理,提升学生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参与社会真实生活的能力。
2.探究热点背后的因素,突破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角色有不同责任,理解角色和责任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材在阐述这一重点内容时,从子女、学生、社会一员、中华儿女等不同身份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角度进行了高度的概述。这种抽象度与凝练性较强的文字表述,对于更多依赖形象思维的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笔者在教学时设置了落坡岭情境,但如果仅以赵阳列车员的身份谈责任,还是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基于此,笔者在突破不同角色有不同责任这一教学重点时,围绕赵阳这一主题人物,挖掘赵阳被困落坡岭时,其父母、丈夫、女儿的不同言行,引导学生在赵阳家属的言行中、在赵阳不同身份的冲突中进行探究。这样,学科内容有血有肉、骨架丰满,学科道理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既实现了教学重点的有效突破,又实现了学科价值的有效引领。
3.提取素材精华,打通教学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获取信息已不是难事,但如何在诸多信息中获取教师教学所需的内容至关重要。在落坡岭事件发生后,结合各方的信息,笔者以赵阳的三句话贯通教学的各环节。第一句话“穿了这身衣服,我就得对得起大家”,让学生了解,不同角色有不同责任;第二句话“大家千万不要拥挤,千万不要发生任何危险”,让学生明白,做负责任的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第三句话“因为有了你们,我们才能活着下来”,让学生懂得,生活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离不开身边人的履职尽责。这三句话,简单朴实但掷地有声,既讲深了道理,又有效贯通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可谓“情到深处理自明”。
二、对学习空间的深层再造
学习的空间没有边界,既是一个理论空间,也是一个实践空间,学生只有在不同的环境空间中切换和对话,才能真正检验所学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空间中的互动与塑造。随着思政教育整体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空间越来越成为“在场”的要素。思政课要讲深道理,不能仅限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模拟现实的生活情境,还要对学习空间进行深层再造,通过建立新的学习“场域”,让学生体验“场遇”,形成大思政“场育”。
1.再构学习区域,建立动态“场域”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思政课内容取材广泛,把道理讲深,需要打破文本和空间的约束。班级授课学习区域(即常规学习区域)的固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笔者在执教这一内容时,教学方式更加聚焦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分工合作与个体化知识建构的探究式、情境化学习,这些方式需要有更自由、更动态的物理学习区域。因此,课前笔者改变课桌的排列形式,以满足学生体验式、合作化学习的需求;课中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学习小组共研讨、同探究,从物理和心理双重角度打破教与学的边界,在场域上实现学习空间的整合再构,为思政课讲清道理、讲深道理奠定基础。
2.再构学习过程,延伸体验“场遇”
陶行知对教学过程与结论有着这样的比喻:“过程是‘储备金’,结论是‘纸币’,纸币数量的多少,就在于储备金量的多少,教学过程和结论,关键是过程。”思政课把道理讲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体验感,打造以现场体验为主的“场遇”。以网络为媒介实施教学,可以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获得更好的现实体验。笔者将远在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站K396次列车上的情境引入课堂,与学生一同回顾2023年7月底发生的事件,将央视特别推出的专访节目《落坡岭的温暖》带进教室,将“最美中国人”的线上投票权交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课堂学习空间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从教室延伸到社会,从文本延伸到实践,从知识升华到情感,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转向自主、由个体转向合作、由接受转向探究,所有这些不仅提供了可谈可论的时事材料,实现了可感可知的知识学习,还为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进行现场体验的更好实现提供了“场遇”,为思政课讲清道理、讲深道理延伸了平台。
3.再构学习对象,形成团队“场育”
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需要学习主体内在的自发行为,学习的发生也应整合必要的构成要素,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整合重构现有班级的内部架构,形成多元化、结构化的有效学习团体。笔者在执教这一内容时,无论是围绕赵阳的多重身份进行“谈角色,明责任”的分组讨论,还是针对食物紧缺情况进行“不推卸,学担责”的观点争辩,抑或是面对情境素材进行“懂感恩,尽责任”的事件续编,所有环节的推进,都对学生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试图塑造一个既有共同目标,又有明确分工的班集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不仅能认识到班级是独一无二的,也能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增强小组亲密感和班集体紧密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教是为了不教,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又都是教育者,思政课的道理只有被学生自发接受,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三、对学生思维的深入拓展
思维方式,上与价值观相联系,下与知识相联系,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思维方式能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新课标出台后,落地核心素养成了各学科教学的主旋律,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必然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培养。思政课要讲深道理,不能局限于问题设置的平铺直叙、思维培养的蜻蜓点水,而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学生辩证、聚合、具象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以使学生的心智活动、认知能力发生在较高的认知水平上。
1.体验化虚为实,培养辩证思维
辩论引入教育,中国古已有之。思政课要讲深道理,教师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模拟现实情境,化虚为实,引导学生在具有认知冲突的角色扮演中、在具有真情实感的情境再现中、在具有理性思考的判断选择中形成辩证思维。笔者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利用K396次列车上的真实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假如你是K396次列车上的乘客,在大雨滂沱的半途中,在前途未卜的列车上,面对严重不足的食物和水源,在满足自己与留给他人之间,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此时,满足自己是对自己负责,留给他人是对他人负责。学生在角色模拟、观点选择、论点支撑中,层层递进地进行探究、辨析、论证。这种化虚为实的观点论证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使思政课的道理讲得更加深刻。
2.分享以小见大,培养聚合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好分享是人的天性之一。思政课要讲深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后进行分享,并将学生的想法、观点整合成一个完整方案。笔者在执教这一内容时,就设计了系列化的分享活动:(1)分享你的责任单(哪些责任本应由你承担,却由其他人替你承担了),让学生知道每个“你”都有责任;(2)制作我的角色卡(现在和将来我会扮演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应承担哪些责任),让学生明白每个“我”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都会发生变化;(3)撰写他的颁奖词(如果赵阳获评“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她撰写颁奖词),让学生懂得很多个“他”都在为他人的幸福生活履职担责。每个活动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不仅朝着我对“你我他”负责、“你我他”对我负责聚合,而且呼应小标题“责任你我他”,同时回应框题“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种以小见大的观点收敛过程将学生的聚合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使思政课的道理讲得更为清晰。
3.感知由远及近,培养具象思维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更多还是依赖直接、具体的事物认知世界,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理论的表达。学生了解责任的内涵,认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因此,培养责任意识、增强担当精神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无论是内涵的了解、关系的认识、意识的培养,还是精神的增强,都因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难以讲清、讲深。基于此,笔者引入了主题人物,让学生在对可感可知的人物探究中,了解其具有的不同身份,明白不同身份所应承担的责任,懂得其履职担责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这种由远及近的人物感知过程,实现了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完成了思维“具象—形象—抽象”的过渡,从而使思政课的道理讲得更有效。
总之,生活中处处都有教学资源,时时都有学习空间,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具有“涵盖学生学习全周期、融入学生生活全领域、指导学生人生全过程”的特点,要把思政课道理讲深,教师需要用敏锐的眼睛和睿智的头脑,去挖掘学习素材、再造学习空间、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理,水到渠成地得出道理,走入社会后能用好道理。
【参考文献】
[1]孙彦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教[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0):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
[3]黄伟.“八个相统一”如何嵌入教学设计:以“正视发展挑战”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9):47.
[4]陈利强,李娇.主题教室:高品质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2(19):37.
[5]徐孟军.思想政治课灵动教学[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38.
[6]李东坡,王学俭.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挑战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3):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