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研究*

作者: 徐蒙蒙

【摘 要】一体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文化资源整合与挖掘不足、文化叙事与表达创新不强、文化育人与职教融合意识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优选文化资源,让浸润有深度;活化文化叙事,让浸润有温度;实现文化融合,让浸润有向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71-05

【作者简介】徐蒙蒙,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分院(江苏南通,226011)思政教研室主任,讲师,曾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应以文化为介质,实现文化与教学的有机关联、深度互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引领,引导广大高职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的价值意蕴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思政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价值观塑造、思想启迪的灵魂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文化浸润式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将为教学注入活力。

1.赓续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长期演进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元素、价值观和精神融入课程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价值观基础和精神支柱。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为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革命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刻的历史启示,是引导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宝贵精神财富。倡导社会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正义感和奉献精神,引领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直善良的人格特质,还在学生的职业规划、社会责任以及国际交往等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文化自信就来自中华文化的血脉相承,是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的时代新青年的力量之源。

2.塑造时代风骨,铸就话语力量的关键平台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表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和知识的总和,更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文化浸润式教学通过人文话语的新表达,不仅传递知识,更涵养和塑造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精神风貌。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固本培元”“凝心铸魂”,通过文化的力量凝聚心灵,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或“时代风骨”。

首先,文化浸润式教学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经典文献、历史故事、传统艺术等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学生的思想力和创造力。其次,文化浸润式教学强调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通过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提升文化包容性,引导学生在比较和分析文化差异中,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3.深化思政教育,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是一种将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还能促进认知向实践的转化。

首先,文化浸润式教学提升了思政课的思想内涵。教师通过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之间的联系,突出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其次,文化浸润式教学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文化浸润式教学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生动化。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和认知特点,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文化浸润式教学促进了认知的实践转化。在文化浸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在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价值的传递与创造”。该观点强调文化与教育的内在联系,突出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文化资源整合与挖掘不足

一方面,“文化”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学难以全方位覆盖所有文化现象,教师对文化资源的识别和整合偏重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制度演变以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校史文化等特色文化关注不够。另外,在整合当代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时,部分教师反应滞后,不能及时将新兴文化资源,如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另一方面,在文化教学资源数量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对文化资源往往只进行简单的表面化处理,停留在对文化现象的浅层描述和介绍上,缺乏深入分析其道德、伦理、思想等精髓内核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对于红色文化,教师可能只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没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另外,少数教师在选用文化资源时,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等实际,对资源的利用效果不佳。例如,对于复杂的历史文化知识的讲授,教师缺乏对历史背景信息的连贯性解读,过多使用专业术语,不能以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

2.文化叙事与表达创新不强

从文化叙事的内容看,少数教师往往偏重于历史事实的陈述,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及时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实际,缺乏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回应,学生难以产生共鸣。从文化叙事方法上看,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互动教学法、故事教学法使用频率不高,未能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以互动参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不强。从文化叙事技术应用上看,以载有图片、视频的传统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主,先进的VR虚拟展馆、精准的思政教学平台、交互式学习平台,以及图表、动画等可视化工具资源应用不广泛,与现代数字教育技术的大潮未能同频共振,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文化育人与职教融合意识缺乏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文化育人方面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既要紧密衔接初中阶段的文化教育,又要有效接轨高校的文化教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文化育人方面未能充分体现层次性、职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忽视文化育人的层次性。高职院校思政课在课程文化育人上未能很好地与初中和高校阶段进行有效衔接,缺乏有层次、有递进的教育内容设计,过多强调“文化是什么”,对于“为什么呈现这种文化现象”“高职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冲突”等梯度问题分析不足,指向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不明。

其次,忽视文化育人的专业性。现行的高职思政课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内容严谨完备。而高职院校专业分布广泛、技能工种较多,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服务地方产业的特色专业。基于此,统一的教材无法充分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文化特色,思政课也缺乏针对高职学生学情特点和发展诉求的专业性内容设计,文化育人未能充分彰显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浸润式教学的实现进路

文化浸润式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文化浸润式教学可从优选文化资源、活化文化叙事、实现文化融合三个角度推动和实施。

1.优选文化资源,让文化浸润有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高职思政课上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讲深文化根脉。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性分析传统哲学思想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要以贯通古今的发展思维把握诗词歌赋、书画艺术、戏曲音乐、传统手工艺背后所揭示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深远影响,要以批评的精神态度审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挖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

二是弘扬革命文化中的力量源泉,讲透文化精神。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教师要坚持深耕历史素材,细致解读史实,从清晰的党史事件发展脉络中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就及根本遵循;要坚持纵深宽广的大历史观,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一脉相承的强大精神力量及内在逻辑。

三是链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脉搏,讲活文化创新。思政课既要站在现实的维度上,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的新思想、新观点,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理论突破和创新,又要站在世界的维度,不断深化对习近平“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的理解,厘清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从而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2.活化文化叙事,让文化浸润有温度

文化叙事即通过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文化、传承中国精神,构建和反映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它是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独特强烈的文化感召力、感染力及传播力。活化文化叙事能将文化故事和元素以更动人、更有意义的浸润方式连接学生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温度的传递。

首先,叙事内容精细化。好的叙述,精华之处在于细节,思政课应深入细节、呈现细节,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透彻。例如,在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时,教师要说清楚古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融合、增进民族友谊中的历史渊源和当代意义,要分析清楚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在细节化叙事中,学生能感受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语言文化、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与情感心理等层面的交融,深刻明白它们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强归属感。

其次,叙事方法多元化。文化叙事通过故事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条。这些故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的桥梁,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这里说的故事包括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等,这些故事既可以由思政课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榜样邀请、分享感悟等形式展示。这种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情景的教学方式,让理论变得具体形象。这样的思政课更容易打动、感染和影响学生。

最后,叙事空间立体化。思政课的叙事空间应着眼于情景化教学场景的构建和拓展。一是通过悬挂人物图片、摆放文化艺术品等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视听结合,使理论学习更加直观和生动。三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既视感。四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和探索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