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积淀

作者: 栾婷婷

行走·积淀0

栾婷婷,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成员,江苏省名师工作室成员,苏州市初中英语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最美劳动者,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相城区功勋班主任。曾多次参加各级赛课基本功比赛并获一等奖,获长三角德育论文竞赛一等奖,多次获苏州市教学设计、微课竞赛、论文比赛一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江苏教育》《教育视界》等刊物。

【关键词】个人成长;教学实践;写作教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76-03

2018—2024年于我尤为重要,这段时间充满了我成长的足迹和思维的动向,见证了我行走的欣喜和积淀。

一、教学,日复一日的磨炼

1998年,师范大学毕业的我走进了一所乡村中学——盐城市射阳县万隆初级中学。站在讲台上,学生们期盼的眼神唤醒了我对课堂的追索与叩问,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涟漪。我问自己:我该如何在课堂中跟学生共同成长呢?课前,我精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课上,我注重各环节的引导,关注学生的成长;课后,我积极反思。这样的习惯逐渐加深了我对课堂教学的领悟。

2001年,我从村级初中考入县城。县城学校的教学氛围让我感到了自身教学艺术的不足,我想方设法地丰盈自己的课堂。我每天都找时间听课提升,听前辈们的课,听优质课,听专家的课。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这节课,我有激情吗?这节课对文本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在日复一日的教后反思和分析中,我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2005年,因为在县优质课竞赛中的优异表现,我被调入射阳县实验初级中学。这所学校有一个传统,教研组的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公开课展示,在每次公开课准备的过程中,备课组老师们都主动参与,组内教研氛围浓郁。在这样的学习研究氛围中,大家共同进步、成长。这所学校每学年都会举行优质课竞赛,取得一等奖的教师可以开设市级观摩课。第一年我就参加了校优质课竞赛,并获得了面向全市开设观摩课的机会。

此后的十几年,我的课堂每年都会遇到挑战和机遇,市区县级展示课、送教下乡课、省市县级优质课竞赛、市县级基本功竞赛……在一次次的磨课过程中,我调动思维,思得悟失,重新解读教材文本,重新备课。自我反思的过程,拓展了我思维的宽度。同事和教研员的建议,对名师示范课的学习、揣摩,对核心期刊中课例的阅读学习,提升了我思维的广度。一路走来,我成长着、收获着,从县到市再到省一等奖,并获评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二、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阅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认知。那些读过的书,会随着时间渐渐丰实我们的内心,丰富我们的课堂,丰盈我们的教育教学。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驾驭生成性课堂。

阅读有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在阅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后,我理解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幸福和塑造灵魂的过程。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会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因此我以实际行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把立德树人落实在课堂内外,让教育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

阅读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反思。我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以及梅德明、王蔷老师主编的《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程晓堂教授编写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经过几轮的深度阅读后,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我对单元整体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等理念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并潜移默化地把相关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课程理解力。

阅读有助于聚焦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在别人的文字中找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教学主张和观点。在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后,我对英语课堂架构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尝试实践逆向设计,并一直在研究如何开展深度学习。越研究沉潜越深,越阅读越知不足。阅读改变了我作为教师的存在状态以及教育教学的行走路径。

三、写作,最幸福的成长方式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坚持不懈的写作是最好的备课,持之以恒的教育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共同密码,是卓越而幸福的教师的共同取向和价值追求。那么,如何开展教师写作呢?

其一,从实践中提炼写作话题。各级各类评优课、展示课、研究课,是一个深度备课、不断磨课、持续修改的打磨过程,这样的课往往设计新颖、亮点纷呈、创意十足。教师可以在听或者自己上这样的公开课后,把教学设计和同行、专家的点评写出来,辅之以教育教学理论,提炼成教学论文。这个过程就是阅读后实践、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写作、写作后再阅读的循环往复。2021年11月,我在《中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发表的论文《英语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常态建构》就是基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一节观摩课“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 6 Integrated skills板块的教学实践”,围绕“阅读—实践—反思—写作”这一研究路径的成果。

其二,从专家研究动态中积累素材。对于学界的研究大家,如程晓堂、王蔷、梅德明等学者,我会定期在中国知网查阅他们的最新研究文献,快速了解热门的研究话题和最新理论、最新观点、最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案例。讲座也是我获取特定话题系统知识的有效方法。在聆听讲座时我会认真做好笔记,便于后期的研究和复习参考,再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我的英语课堂效率,也有利于落笔成文,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2022年10月,我在学习了王蔷老师的讲座“聚焦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后,深受启发,结合自己的一节观摩课“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6 Reading板块Sunshine for all的教学实践”,写了《德育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一文,该文于2023年6月在省级期刊发表。

其三,从学科融合中寻找写作话题。从课程性质看,英语、语文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两科都是语言类学科,关系密切,语文学科探讨的问题通常也是英语学科所面临的难题。在进行相关教学研究时,我们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其与英语学科的特点相结合,不断创新和融合。2018年,我开始进行英语整本书阅读研究,并成功申报了中陶会课题“基于KWLSH策略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的设计与实践”,并于2020年12月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了《基于KWLSH策略的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研究》一文。

四、追光,学名师榜样之范

我相信向内生长的力量,也相信向内生长的自己,无论身处何地,在心底总能拥有一束光。2018年我被人才引进到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在一次人才交流会议上,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局范蕾科长问我:“栾老师,你的教师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你的研究方向在哪里?要成为名师,要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哦!”

在苏州这座教育发达的城市,我应该如何迎接更高的挑战呢?我的师父康红兵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他是博士、高中英语教师,还是正高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他教导我:“在课堂教学上,不仅要认真备课,还要关注课堂生成,打造自然、灵动、鲜活的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论文写作上,首先要学习同类研究主题其他专家大咖的讲座、文章,然后结合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专业表达,成稿后不断修改,力求严谨,逻辑自洽。”

2021年,苏州市相城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的洪越主任问我:“栾老师,江苏省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正在招募工作室成员,每个大市只有一个名额,你愿意报名吗?”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就这样,我顺利通过了遴选,并加入了江苏省初中英语第一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导师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周丽萍老师。周老师用自己突出的专业素养和精深的业务能力,创造各种机会提升我们的教科研能力。在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小组协作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并于2022年、2023年分别进行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小组研究成果汇报和课堂展示。在此过程中,我明确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方向。周老师还带领我们进行跨单元主题复习研究,通过专家讲座以及线上线下的一次次讨论碰撞,最后确定了研究路径。这种专题式聚焦研究为我的英语教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范式。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思考,每一节英语课上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如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做一个实践者,做一个阅读者,更做一个研究者,用研究的目光看待我的每节英语课,让学生丰富、充实,相信我也会收获更多的精彩,看到更美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