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写作教学分层评价强化“教—学—评”一体化*
作者: 胡小凡 石梦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五分写作;分层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83-02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对此,我们进行了五分写作教学探索,从分级目标、分类内容、分步教学、分点指导、分层评价五个方面展开教学,强化“教—学—评”一体化意识,从写作目标的设计到写作的过程性训练,都强化以评促写原则,优化分层评价机制,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一、设计契合分级目标的习作分层评价标准
在写作教学中依据分级目标设计分级评价标准,分级目标与分层评价标准都要根据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来确定。分层评价标准一般设计四层级,一层级目标能力要求最高,后面依次为二层级、三层级、四层级。评价标准围绕写作任务和目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评价,具体从内容素材、中心立意、写作技法、写字字数等方面设计标准。教材上的专题训练在写作技法上提供指导,教师设计任务目标和分层评价标准时,可以根据班级实情和训练系统有机选择。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训练的任务是“学会记事”。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了写军训里的一件事,基础性目标为第三层级和第四层级,拓展性目标为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在写作任务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情,设计分层评价标准(见表1)。
此评价标准,应有20%左右的学生能达到“优+”,60%左右的学生能达到“优”,20%左右的学生达到“良+”,“良”的学生应该较少或极少。这种设计是用褒扬的、发展的眼光激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素材,保持写作的热情。低起点,常训练,评价引导,分层渐进,可以让学生有动力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对于九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分数评价,可根据教材要求和本市中考作文评分表设计评价标准。九年级学生前期有了两年的作文训练,无论是写作还是评价的过程,坚持分层评价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选用增强写作意愿的分层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应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避免过度评价、无序评价对日常学习造成干扰,避免评价结果的简单比较衡量学生的学业表现。”[1]47因此,在“教—学—评”一体化过程中,要坚持增值评价,增强学生的写作意愿。
一是典型引路。让学生品味典型范文,指导学生写出更高层级标准的文章。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典型范文,对照分级标准寻找差异,让其发现自己写作中的进步和需要修改的地方。
二是互评互研。同伴互学,教学相长。教师组织专题性的写作训练,学生自主分工,互相批阅、点评、讨论、修改。学生根据层级评价标准,对同伴的选材、立意、表达进行评价,对详略处理、写法应用等不足之处提出个人见解。学生互相批阅、交流,在思想、语言、写法、分值的评议碰撞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新理解和新体验。
三是面批点拨。叶圣陶认为,教师给四五十个学生精批精改,费时费力,收不到实效,徒劳无功。[2]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分类面批点拨是最有效的点评方式。每次完成作文批改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面批,多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坚持面批与褒扬,让学生对进步充满期待。
三、习作分层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应用
新课标指出,“要发挥阶段性评价的诊断、调节功能”[1]49。我们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习作分层评价结果,运用过程性的多元评价渠道来诊断、调节学生的写作情态,引导学生养成好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习作,如开展各种形式的习作分类比较论坛等,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积累应用和写作表达的兴趣。我们主张用好各层级的习作标准,引导学生体悟分层标准中的高阶思维,帮助学生习得写作门径。
对习作分层评价成果的有效应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环境、资源选用更多契合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热情,促使其领悟写作思维,感受写作的快乐,塑造生命的灵魂,养成动笔写作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16.
(作者单位: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2.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西太湖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