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

作者: 董焱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0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生活教育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读者意识是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读者需求谋篇布局的意识,是影响写作流畅度和可理解性的核心因素,是实现读和写交际互动的前提。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提高其思维品质:写作前采用“写作先导案”,形成写作预判;写作中视觉化写作过程,协助谋篇布局;写作后优化习作品评,实现以评促写。

【关键词】高中英语;读者意识;读后续写;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15-05

【作者简介】董焱,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004)课程与教学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在新课标背景下,江苏省高考从2021年开始使用全国卷。新高考英语I卷设置了应用文和读后续写两个写作题型,强化了对写作输出的考查,也更好地凸显了新课标对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意识的要求。

写作和阅读一样是读与写的思维互动。好的写作基于深入思维的阅读,并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设定目标读者,始终把读者的思维需求放在第一位,设法迎合读者需要,与读者建立畅通的交际关系,这就是读者意识。

本文以2023年苏锡常镇二模考试读后续写的考试作文为例,分析读者意识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读者意识,从而提高其思维品质。

一、读者意识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该篇读后续写的阅读部分讲述的是一家人养了一只名为Torgy的柴犬。“我”(叙述者,女儿)在照料Torgy的过程中发现每天它都会在气温升高后从家里偷跑出去,返回时干净整洁、精神焕发。“我”一直好奇Torgy每天去了哪里,百思而不得解,直到某天与妈妈逛皮草店时意外揭开谜底。阅读部分的最后一句为:She(Mum) looked in the window and stopped dead in shock. 学生需要在这句后续写两个段落。续写第一段给出的首句为:Her mouth kept opening and closing but no sound came out. 第二段给出的首句为:“Young dog has been making himself at home in our window for days,”Mr. Webb explained with a big smile.

分析学生的续写情况,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推断出第一段续写内容为妈妈和我发现Torgy躲在皮草店的橱窗里避暑,第二段续写内容应为对Torgy打扰店主这件事的处理。下面,笔者试从指称指代、话题衔接、情感过渡和主位推进四个方面分析读者意识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1.明晰指称

写作中清晰的指称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构建人物关系,理解行文逻辑。若缺乏读者意识,写作者会出于习惯从个人角度组织写作素材、推进写作逻辑,在复杂语篇中混淆指称关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

习作案例1:(1) Her mouth kept opening and closing but no sound came out. (2) Torgy!” I shouted out in astonishment. (3) The dog was lying on the floor and he ran quickly to us, waving his tail, the moment he heard my voice. (4) My mom just stroke his furry head lovingly instead of blaming him. (5) Then we turned to Mr. Webb, ready to apologize for its disturbing him when he came over and spoke first.

例1 中句(3)、句(4)均以he来代指狗,而到了句(5),学生为区分句(5)中代指Mr. Webb的him和he而突兀地换用its。这个指称切换让读者一下子找不到句(5)和前文的关联线索,反复纠结这个新的指代it到底指向什么,影响了读者对句(5)的句意理解,也削弱了句(5)承接过渡续写两个段落的重要功能。

2.衔接话题

需要续写的第一段给出的首句描写的是妈妈被眼前场景震惊,读者对续写第二句的话题预期应该是具体的场景描写,也就是期待作者解释清楚到底是什么让妈妈如此震惊。然而在习作案例1中,写作者以自我视角为中心,直接跳跃到“我”认出Torgy,破坏了这一话题的延续,导致上下文逻辑不顺畅。如果站在读者的角度,句(3)前半句The dog was lying on the floor应当调整到句(1)和句(2)之间,且为更好地表现场景可改为倒装句,修改习作案例1(斜体为改动部分):(2) Lying on the floor was a dog. (3) “Torgy!” I shouted out in astonishment. (4) The moment he heard my voice, the dog sprang to his feet and ran quickly to us, waving his tail.

3.顺承情感转变

尽管做了以上修改,读者读到句(2)时仍感到困惑:只是地上躺着一条狗,妈妈何以如此震惊,“我”何以惊讶地叫出Torgy的名字?句(1)、句(2)中妈妈和“我”的情感转变无从交代。所以,句(2)应加上对于狗的外观特征描写,突出Torgy的特征(如Lying on the floor was a dog with familiar silver-gray fur.),与阅读部分对Torgy的描写呼应,帮助读者在阅读句(2)时自动建立这条狗与Torgy的联系,从而使得上下文情感流淌变得顺畅。

4.明确主位推进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是功能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展开的内容。主位结构是语篇信息传递和思想表达的路线,主位通常表达的是写作者和读者共同的已知信息,述位是需要传达的新信息。从语篇连贯角度来看,主位是组织新信息的基础和根据,合理的主位推进是语篇连贯的保证,也是让读者顺畅解码和理解的关键。缺乏读者意识的写作往往只关注情节素材的堆砌,忽略主位推进的设计。

习作案例2:(1) Her mouth kept opening and closing but no sound came out. (2) Mr. Webb came up to ask whether she needed help. (3) I knew it was the dog, lying in the display window and enjoying the cool wind. (4) “Torgy, what are you doing here?” Mum rushed to hug the dog, then looked up and stared at Mr. Webb as if to wait for a explanation. (5) But the good thing is, we’ve solved the mystery.

案例2语篇共由5句话构成,划线处是每一句的主位,剩余部分为每一句的述位,我们可以用图示表明案例2语篇的主位推进:

从以上图示可以看出,语篇中五句话都有各自独立的主位和述位,彼此之间缺乏重叠、照应和衔接,句间纵向连贯性不够。虚线部分的关联都比较松散隐晦,不仔细揣摩很难得出。这对读者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也是语篇读起来不够顺畅的原因。

我们对习作案例2进行以下修改,斜体为增补或改动部分,(1)句不变:(2) I followed her bewildered gaze at the window and knew what it was. (3) There Torgy was, lying in the display window and enjoying the cool wind. (4) Unaware of what happened, Mr. Webb came up to ask whether she needed help. (5) Ignoring his kind inquiry, Mum rushed in to hug the dog, then looked up and stared at Mr. Webb sullenly as if to wait for a explanation. (6) But the good thing is ,we’ve solved the mystery.

修改后的语篇主位推进更清晰、合理,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图示如下:

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对比和分析,不难看出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的渗入极大提升了谋篇布局的合理性和流畅度,确保读与写的有效思维互动和交际,也体现了写作者的思维品质水平。

二、读者意识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

撰写语篇是信息提供者(写作者)和信息接收者(读者)的交际过程,是写作者将自己的想法观点进行编码传递给读者,以期读者能够解码认同的过程。因此,作为交际终点的读者认为的语篇连贯才是真正的连贯,以读者意识为中心构建语篇写作才能真正做到交际和交流。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引导其从写作者和读者两个平行视角思考写作,整合、平衡两个视角下的素材、信息、表达和情感。

1.写作前采用“写作先导案”,形成写作预判

读后续写需要写前预判,学生要在写作前定位目标读者、确定写作体裁和目的、了解读者已有的知识经验、预判读者的期待和需求。写前预判为语篇写作建立了一个基本框架,学生围绕预判的框架组织构建语篇,建构过程中始终着眼于语篇的宏观语境和交际功能,始终基于读者的已有知识、写作者和读者的共有知识来合理编排信息、设计逻辑,以确保语篇的自然流畅。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写前预判的角度往往较为主观和片面。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设计写作先导案,为学生设立支架。以2023年苏锡常镇二模读后续写为例设计写作先导案,首栏确定目标读者,从读者和作者两个维度预判信息。(见表1)

关于读者角度,需要预判的是读者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常识已知、基于阅读理解的获得已知、读者对续写部分的需求和期待。从作者角度可以预判语篇应包含的内容有:(1)妈妈看到了什么;(2)我们为什么惊讶;(3)Torgy去了什么舒服的地方;(4)Torgy为什么去;(5)Torgy做了什么让店主不反感他的存在;(6)我们听了店主的解释该如何反应。这六条预判信息构成了语篇的大致框架,基本能满足读者阅读的期待。

2.写作中视觉化写作过程,协助谋篇布局

写作中强化读者意识并非割裂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其在作者和读者两个身份中来回跳跃,而是指以读者意识串联素材和逻辑。学生对于自己在写作语篇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不自知,教师可以采用的一个较为便捷的教学方法——视觉化写作过程。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要写的语篇视觉化为一场电影,自己扮演导演,负责剪辑和运镜。剪辑好比素材的选择和组织,运镜好比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远景好比环境和群像描写,特写则为细节聚焦。要确保镜头不能杂乱,剪辑内容精准切题,运镜过渡自然,远景特写适当。视觉化写作过程也可以将写作语篇当作戏剧脚本,让读者按照写作思路演出情节,当表演难以实现或呈现荒诞效果时,作者应当明白自己的写作不利于读者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