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深度学习写作教学
作者: 左依诺
【摘 要】IB课程English B写作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落实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和关键途径。以演讲稿写作教学为例,可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活动三个方面,设计综合型写作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落实学科育人和全人教育。
【关键词】高中英语;深度学习;IB课程;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20-05
【作者简介】左依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IB国际课程英语教师,一级教师。
一、IB课程与English B学科
国际文凭高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简称IBDP)是面向16 ~ 19岁学生设置的二年制高中课程,设有六大学科组(语言与文学、语言习得、个体与社会、实验科学、数学、艺术)和三门核心课程(Theory of Knowledge;Extended Essay,Creaticity,Activity,Service)。English B隶属于IB体系中的语言习得学科组,共有五个规定主题,分别是:身份、经历、人类智慧、社会组织和共享地球。
English B的培养目标有八项:(1)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全球性的语言、文化、观点和事件,形成国际化思维;(2)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3)通过文本研究和社交互动,鼓励学生认识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的多种观点;(4)增强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5)提升学生对语言在其他知识领域中的重要性的理解;(6)在语言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进行知识交流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技能发展的机会;(7)通过习得另一种语言,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工作和休闲的语言基础;(8)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终身享受语言学习的乐趣。
English B课程培养目标与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有诸多呼应的地方。两个课程皆以“学科育人”理念为内核,注重在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增强学生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二、深度学习与English B写作教学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众多思想相互联系,并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活动与体验、联想与结构、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内化与交流。English B课程目标的第六条也明确提出,在语言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进行知识交流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技能发展的机会。
写作作为典型的综合型任务,是IB英语推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抓手。作为English B的核心教学板块之一,写作在IB全球大考(与高考性质类似)中单独成卷,分数占英语学科总分的25%。选择HL高水平的学生,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450 ~ 600词的作文;选择SL标准水平的学生,需要在75分钟内完成250 ~ 400词的作文。写作试卷由三道写作题组成,每道题下方会给出三种文体供选择,学生选择其中一题,在给出的三个文体中选最合适的一种完成一篇作文。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IB英语写作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以IBDP英语课程Social Organization主题下Rethink Education单元的Writing a Speech板块为例,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活动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升其思维品质。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不同的是,IBO官方只发布统一的课程大纲,但并不指定教材,因此各个学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由度。笔者所在学校鼓励教师在大纲框架下,综合牛津版和剑桥版教材的内容,选择时文和相关视听材料形成校本化单元。在这个前提下,笔者自主设计了Rethink Education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见表1)
在本单元中,学生首先通过练习完成对单元核心词汇的内化。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一系列有争议性的陈述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单元话题的导入课,学生在吸收新鲜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表达对争议性话题的站位,激活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把新知识和新观点融入原本的知识体系。
第二课时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演讲的魅力,同时自主归纳和学习演讲稿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学生在预习演讲稿的基础上,观看奥巴马在美国Wakefield High School发表的关于教育意义的演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写作的本质,归纳其语言特点和格式惯例,识别修辞手法并阐述其带来的效果,完成从“本质到变式”的思维进阶。
第三课时的阅读材料Assume the Positional: The case for mutual educational disarmament 来自期刊《经济学人》,为下节课的写作任务做进一步内容和语言上的准备。通过对这篇通讯的精读,学生不仅汲取了许多原汁原味的语言素材,还理解了教育内卷的形成机制,分析了教育内卷化造成的问题,并从自身出发,对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批判性思考,最终提出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见解。
(二)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教学铺垫,教师分别从语言、内容和文体概念三方面为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奥巴马温暖的演讲和经济学人冷酷的分析的强烈对比也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在此基础上,以写作内容和思维教学为重点的单元第四课时,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描述演讲稿的特征与格式,以小组抢答的方式完成正误判断;
(2)使用Quizlet平台,配对修辞手法与演讲稿节选,加深对修辞技巧的认知;
(3)分析写作任务的语境、读者、目的,选择作者身份回答引导性问题;
(4)根据写作目的,在小组中讨论观点并形成中心句;
(5)选择其中一个写作要求,使用任意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写作演讲片段并分享。
(三)教学内容与活动
1.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活动与体验
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小组积分抢答赛的活动实现。教师把演讲稿文体的重点格式和惯例要求编写成六个正误判断题。学生按照小组落座,在阅读、判断、抢答、解释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文体概念的理解。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根本特征。深度学习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因此,笔者将本课设置在分组竞赛的框架下,从第一个课堂活动开始,通过抢答为学生带来有趣的学习体验;积分赛制和恰当的奖励,也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文体概念的同时,有效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
2. Rhetorical Devices:本质与变式
笔者事先在Quizlet平台(电子闪卡学习工具)上创建好学习集(https://quizlet.com/cn/735321126 / figures-of-speech-flash-cards / ?i=2pubpl&x=1jqt)。利用Quizlet的竞速配对功能,笔者在大屏上展示了五个摘自经典演讲的片段及五个对应的修辞手法卡片。获得前三名的学生可为其小组积分。游戏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朗读演讲片段,在讲解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并分析修辞带来的语言力量。
在深度学习理论框架中,“本质与变式”强调学生需要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笔者利用Quizlet平台生成配对消除游戏,让学生深度贴近文字,并主动加工思考。这个环节为后续学生的仿写任务提供了有效的支架。
3. Task Analysis:联想与结构
在巩固并深化学生对文体特征和语言技巧的理解后,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审题。
Th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o help alleviate excessive workload for students undergo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However, this policy has met resistance in society. As a guest speaker at a primary school’s parents meeting, you want to persuade the crowd to stop the educational arms races. Write a text in which you explain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high pressure on pupils, highlight the benefits of mutual educational disarmament, and convince the audience to take action.
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做到:(1)理解题目创设的情境(Context);(2)分析文章的目标读者(Audience);(3)明确写作目的(Purpose);(4)联想已有知识和经验,选择写作视角(Apply)。在完成这些分析后,再结合写作目的构思内容框架,最终落于纸笔。
为帮助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笔者分别针对以上审题要求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引导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写出这些问题的回答。
Context:(1)What is the conten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2)Why did the government enforce the regulation?
Audience:(1)Who are the target audience? (2)What are their primary concerns?
Purpose:(1)Explain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high pressure on pupils.(2)Highlight the benefits of mutual educational disarmament.(3)Convince the audience to take action.
Role of writer:(1)From whose perspective are you speaking? A student? A parent? An expert in education?(2)What relevant qualifications or expertise do you have?
“联想与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些问题意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把过往经验与课堂任务联系起来。同时,笔者希望学生形成读者意识,设身处地思考读者和写作话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他们的心理诉求,构建新的认知。此外,学生需要明确题目要求,即写作目的,确保自己的文章能覆盖题目要求的三个方面。最后,结合自身经验和对语境、读者的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演讲者视角,完成写作前的准备。
4. Planning:内化与交流、迁移与创造
深度学习的一大特征是学生需要围绕主题和新的知识结构开展以描述、阐释、交流等实践活动为主的内化活动。在多角度对写作任务进行思考后,教师将写作任务要求的三个写作目的分给三个小组,要求学生组内讨论并形成中心句:(1)长期高压会给孩子带来哪些伤害?(2)拒绝内卷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哪些好处?(3)如何解决家长最大的担心并让他们行动起来?
互动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产生多重思维碰撞,最终形成有说服力和深度的观点。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各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的成果,再一次通过交流,内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 Composing:迁移与创造、价值与评判、交流与内化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经形成了文章的写作框架。教师给出最后一个课堂任务:选择其中一个写作要求,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写一个演讲片段。课堂生成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迁移与创造”,将本课所学迁移到演讲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学生家长的顾虑,并有技巧地利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观点。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根据地评判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我要传递什么观点?观众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接收我的信息?我该应用哪种修辞手法?我的想法该怎么用英语表达?通过深度思考这些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
指向深度学习的英语单元整体设计和以写作演讲稿为例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学生以赢得小组积分赛为动力,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断阅读、判断、思考、交流、写作,充分激活原有知识,联系实际情境,构建读者意识,迁移所学,创造新知,积累深度学习的经验,拓展深度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2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4]王蔷,孙薇薇,蔡铭珂,等.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1):17-25.
[5]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8:76.
见习编辑:李明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