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创新中有效践行创新教育

作者: 程先国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K23YB1240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全面、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的战略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并强化创新观念,这需要通过更新观念、掌握新概念、进行教育创新来实现。同时,还应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夯实创新基础、变局中开新局来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还要坚持知识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勇于自我革命来夯实创新行动。

【关键词】教育强国;创新观念;创新人才;创新行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27-03

【作者简介】程先国,重庆市开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重庆,405400)思想道德教育团副团长,重庆市开州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405400)副主任,正高级教师,重庆市语文特级教师,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国家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决定推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制定本行动方案。”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全面、扎实、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的战略要求。本文将围绕“创新”“人才”这两个关键词,谈一谈个人的学思悟行。

一、树立创新观念

1.更新观念是创新发展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充分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在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有所作为,首先需要树立清晰且牢固的创新观念。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行自我革新,树立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观念,并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才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掌握新概念是更新观念的需要

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简单地从应试教育直接革新到创新教育,而是需要先从理论层面丰富创新教育体系。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概念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核心,科学革命其实就是科学家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更新。[1]进入21世纪,“创新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它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方法创新等等”[2]116。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灵魂。创新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与个性,在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他们的创新素养。

3.教育创新是强国建设的要求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过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教育创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家进步、增强综合国力的内在要素和主要力量;教育是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发展的奠基工程,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2]126

二、培养创新人才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党的十八大被首次提出,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驱动发展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带来科技驱动。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由人来完成。我国各个领域虽然都有大量的人才,其中不乏世界顶尖人才,但当前我国的人才总体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因此,要加强教育创新,培养更多更优的创新人才,以教育创新带动创新人才发展,从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再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2.夯实创新基础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教育创新并不是某种片刻的创新,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创新。学生创新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久的培养锻炼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是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理应从意识、思维、技能、情意等方面为优秀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领下,激情满怀地开展创新活动、实践创新行为、发挥创新潜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关键,能够助力学生顺利解决新问题,而这种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典型特征。将创新思维转化为落地的行动,需要创新技能做支撑。这种创新技能主要包括人们的信息加工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物化能力等。同时,还需要创新情意作为保障。创新大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饱满的创新热情对创新动力的持续充盈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勇敢、独立、坚强等个性特征对创新成效具有较强的正面助力作用。

3.要在变局中开新局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身处“大变局”中的教育也要“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教育创新既要做到不忘初心,又要能够开创新局。不忘初心要求教育的本质始终是育人,始终要以培养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既是教育创新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教育创新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教育也要始终做到以人的创造性培养为本,破除旧思维、旧模式,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在理念、过程和方法上创新,强调学生的个性与特色,在开放和创新中带领学生找寻真理,实现全面自由发展。

三、夯实创新行动

1.坚持知识创新

知识是能力的根基。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农业社会需要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生产力,工业社会需要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而如今信息社会需要的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的创新、传递和运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表明:谁能够掌握更多更先进的知识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美国战略研究专家德伯拉·爱弥顿在《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中提到:知识创新就是指新思想产生、深化、交流并应用到产品(服务)中去,以促使企业获得成功,国家经济活动得到增强,社会取得进步。[2]115-116基础教育既要通过教育创新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2.变革教学方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教师、课程、学生三大基础因素相互协作,其中教师是最能对学生产生创造性影响的因素。若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则不能满足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据此,应立足方案在“指导思想”里强调的“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把握方案在“行动目标”中提出的至2027年达到“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教与学方式改革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切实落实方案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中提出的“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3.勇于自我革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是每个个体成长、成功、成才的必备要件。教师要在从严要求中自我净化,做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人;要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在善于学习中自我革新,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勇于在实践中自我提高,力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等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引言1.

[2]刘复兴.高质量教育体系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