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情境引领,多元任务驱动
作者: 吕锡锋
【摘 要】新课标注重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提倡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课堂情境任务教学在操作时应注意:情境要真实适切,应基于学生立场,让学生真正参与,且要因文设境,兼顾文本特点、学生身心特征。任务的设置方面,应以概括性任务帮助学生走近文本,以赏析性任务引导学生阐释文本,以写作性任务助推学生表达自我。整个任务的设计应做到体系严谨开放,力求联通语文学习和真实生活。
【关键词】情境;任务;体系;初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30-04
【作者简介】吕锡锋,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0)教师,高级教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理念方面保持了高度一致,注重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本文尝试结合《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情境任务教学的操作路径。
一、情境真实适切
关于“情境”,新课标“评价建议”部分有如下阐释:“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抓住社会生活中常见但又值得深思的真实场景,创设新颖、有趣、内涵丰富的情境,设计多样的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和探究的欲望。”由此可知,情境主要有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笔者认为情境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力求真实
怎样的情境方为“真实情境”,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情境,如给家长写一封信、出一期黑板报等;也有人认为有真实发生的可能性即可,如虚拟拍视频、写脚本、办展览等。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认为,一个情境是否真实,它的真实度如何,要看整个设计是不是真正能够让学生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为起点,做到应思应想的能思能想……所谓真实是对学生的真实。其次,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王宁教授将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所谓“真实”是对学生的“真实”;所谓“真实情境”是指基于学生立场,让学生真正参与,激发他们的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语境。
在实际操作中,为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帮助其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尤为重视创设日常生活情境。因为日常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的语言实践,凸显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
(二)合理适切
创设情境要因文制宜,兼顾文本特点、学生身心特征,不能为情境而情境。合理适切的情境创设应考量以下因素。
首先是文本特点。文本难度较大或意蕴丰富、可读性强,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揣摩文本,学以致用。若文本简单浅显,则可点到即可,不必复杂化。其次是学生特征。基于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征决定情境任务的难度和真实度。再次是学习目标。情境的着眼点应是文本最大学习价值的所在,直接服务于核心学习目标的达成,故而不能“拈轻怕重”、避重就轻。最后是发展需求。情境本身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贴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境还要具有综合性,要有利于学生整合关键知识和能力。
以《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其所在单元,在人文主题上属于“哲理之思”。文本语言隽永,内蕴丰富,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生命的思索。综合上述两条原则,笔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创设了如下学习情境。
为营造书香班级,教室将进行美化布置,其中一项措施是张贴班级同学原创的哲理标语,要求语言优美、内容积极。生活如诗,诗在生活。通过《紫藤萝瀑布》的学习,感受自然和生命之美,汲取生活正能量,撰写我们的生活哲理句,表达自我,美化教室。
二、任务驱动引领
在大的情境确定后,需要设置细微具体的学习任务支撑情境任务以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贴合文本内容。要结合文本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作品的研读、思维的提升和思想的表达。其次,驱动真实学习。学习任务的设置,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提供操作路径,促进学生真实地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再次,注重成果导向。设置的学习任务要注重成果导向,让学习任务最终呈现为文字、思维导图、视频等成果,让学习可观测、可评价。最后,形成合理梯度。学习任务之间要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彼此之间或形成内容理解、知识能力点的互补,或有助于对文本的研习层层深入。
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多样互补、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
(一)以概括性任务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在文本学习中,教师应适当布置基础性任务,让学生课前完成预习。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针对性地提炼、强调、修正、补充。《紫藤萝瀑布》对紫藤萝花瀑、花穗、花朵的颜色、形态、情态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并充分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通感等修辞,在写景顺序上从整体到局部,层次清晰,笔者在预习阶段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赏析品味。
学习任务一:认真阅读文本,完成下表。
这份表格让学生在预习时对紫藤萝的颜色、形态、情态进行概括,并分析文章的修辞和写景顺序,基本涵盖了紫藤萝的常规鉴赏点。要高质量地完成这份作业,学生必然要多次细读文本,仔细搜索、概括。这也践行了新课标在7 ~ 9年级学段“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以赏析性任务引导学生阐释文本
语文课当以切实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字之妙,感受写景状物之美,并有真实成果输出。鉴赏性学习任务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真正去阅读鉴赏,进而外化表达。《紫藤萝瀑布》文质兼美,对于紫藤萝美感的把握,也是文本学习的着力点之一。为引导学生真正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笔者设置了以下任务。
学习任务二:阅读文本,思考并完成这是一片( )的藤萝?(在括号内填入能概括今日紫藤萝特点的形容词,并引例句证明。)
形容词: ;
例句: 。
本任务的设置是在梳理紫藤萝外在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近紫藤萝,由外而内感受紫藤萝的茂盛、美丽、生机勃发,并能选取适切的词语予以表达。
(三)以写作性任务助推学生表达自我
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创造性表达。为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三:文中的紫藤萝充满美感,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结合文章内容,用一首小诗(古诗、现代诗均可)表现紫藤萝之美。
学生要完成诗歌创作,需细致入微地体察紫藤萝之美,并选取恰切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考查和训练。这样的学习活动,可切实引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
三、体系严谨开放
新课标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探究建构。在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构建开放的情境任务,提供支持性资源,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着力点。
(一)搭建学习支架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渡一定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尽情发挥的舞台。但教师的让步,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而是工作前置。教师既要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步步深入;也要精挑细选学习资源,提供资料包,让学生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深入探究。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笔者精心挑选学习资料,以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印发给学生。补充的资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撑。补充资料如下。
1.宗璞《哭小弟》全文。
2.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2)宗璞《燕园树寻》片段:砍去的树很多,最让人舍不得的是燕园办公楼前的两大棵西府海棠,比颐和园乐寿堂前的还大,盛开时简直能把一园的春色都集中在这里。……
(二)面向真实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理想的语文课应是面向生活、联通生活,开放而富有真实生活情味的。将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在培养学生真实的语文技能,涵养真实的审美品质,熏陶真实的生活美德。
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笔者设计的最后三项学习任务如下。
学习任务四:根据文本,结合补充材料,梳理两个阶段紫藤花的状态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习任务五:宗璞笔下的紫藤萝令人流连忘返,文中传达的生命态度更令人动容。结合你的学习感受,仿写诗歌,阐述你对生活、生命的体悟。
例句: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生命的河流,从来不乏暗礁。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急流险滩终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正泛起清浅的涟漪。
学习任务六:从《紫藤萝瀑布》中汲取生命正能量,用简练而优美的语言撰写你的生活哲理句。
任务四意在探究人和花在时代风浪下的共同际遇和生命态度。任务五旨在让学生对文中感受到的生活态度进行理性深入思考,“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进而用诗意的文字加以阐释,这也呼应了新课标初中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任务六是对本文学习情境的呼应和落实。意在让学生深入学习文本后,再带着情感体验,走出文本观照生活,最终以相对自由的形式创造自己的生活哲理句。学生创造出的生活哲理句,既是对文章的学习体悟,也是自身生活态度的思索凝结。
在《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笔者力求突破传统的问题式教学,以情境任务驱动学生走进文本,深度学习。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能依据任务有序学习,基本达成了真阅读鉴赏、真表达交流、真梳理探究,让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宁.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3):7-13.
[3]《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4-7.
[4]厉行威.什么是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28):22-25.
责任编辑:徐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