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任务群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改进的有效策略

作者: 余昆仑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与评价策略实践研究”(JCJYB2201010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都已出现,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按照学习任务群编排。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熟悉语文学习任务群并借此实现课堂改进,需要从学习目标聚焦化、学习内容统整化、学习活动情境化、学习任务过程化和学习评价可视化五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课堂改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34-04

【作者简介】余昆仑,郑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州,450007)中学文科部主任,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学习任务群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并推崇“学习任务群”这种学习方式,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是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旨在“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且,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初衷,是“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因此,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学习方式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就是希望教师以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开展语文教学,从而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二、学习任务群概念厘清

对于“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从中可以看出,“学习项目”是组成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素,但“学习项目”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这也引起专家学者的不同解读,给一线教师带来困惑。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的颁布,“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更加清晰和明确。义教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中可以看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组成要素是“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其基本组成要素是学习任务。比起“学习项目”,“学习任务”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组成要素,解释起来更加合理和准确,一线教师也更易理解和操作。

关于“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王宁教授曾说:“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课堂教学,不过是转变了一下内在的主体,把以教为主变成了以学为主。”“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由此观之,学习任务群具有“真实情境”“人文主题”“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几个要素,其学生活动形式仍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国内大多数专家认为“学习任务”的本质是语文实践活动,而指向同一目标、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若干个独立的学习任务就组成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设计可以单元整体为单位,也可以具体到教材上的每一课(一课可能是两篇课文),还可以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乃至具体到每一个课段(一个任务群的教学分若干阶段)和课时。在每一课时设计若干子任务驱动教学,也可称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无论哪种规模的学习任务群,都应该紧扣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积极的、主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从教育部颁布的这两部语文课程标准也可看出,学习任务群在本轮课程改革中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创新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使语文课程呈现结构化,以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二是改革教师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就语文学科而言,要实现本轮课程改革的成功,可谓任重道远,需要各方齐心协力。

同时,“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具有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价值:课程层面的“学习任务群”架构、教材层面的“任务群单元”呈现、教学方式层面的“任务群教学”、学习方式层面的“任务群学习”,以及学科理念层面的“任务群教、学、评”。这五个层面中,前四个层面分别有不同的主体,即课标制订者、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而第五个层面“任务群教、学、评”属于学科理念层面,它如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过程,并时刻渗透在其他四个层面中。对语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而言,利用现有教材单元、课文篇目、课时作为自然节点来设计学习任务,并将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联结为任务群,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

三、以学习任务群促课堂改进的策略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以学习任务群为抓手,自主设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任务群并实施,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从如下五个方面入手。

1.学习目标聚焦化

以统编教材为依托,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确立任务群整体学习目标。确立任务群学习目标要结合学科核心素养,聚焦正确价值观和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深挖本单元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知识、重要观念等,并以此为重点制订单元学习目标。任务群学习目标的制订离不开对学科大概念或者核心知识的提炼,学科大概念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联结、聚合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语文学科大概念可以是在主题、语文要素、核心知识等基础上提炼,其具体的呈现形式可以是概念性名词、短语,还可以是一句话,但这句话里应含有学科核心概念。学科大概念不是一味求大、求全,而是要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整个任务群的学习目标都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任务群学习目标的制订,还要以课标中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统编教材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挖掘出文本的核心共性特质,明确核心教学点。在此基础上再分类分条阐述不同课段、课时的学习目标,整个任务群学习目标可以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学习目标进行能力层级设定,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组合和进阶。这些任务群学习的目标,也注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着力点”。这些聚焦化的核心目标和结构化的学习目标体系,指向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避免了碎片化、机械化的知识堆砌。

2.学习内容统整化

教材中的自然单元作为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其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时已经得到了严格的遴选和较好的整合,但一线教师在教学时仍可根据学情进行创造性统整。学习内容的统整,可以实现语文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学生通过集约的、有序的系统化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为能力转化和素养形成奠定良好基础。

单元学习统整一般有学习内容板块化、学习内容序列化、学科知识体系化、文本学习功能化等方式。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已经按照新课标进行统整,还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等单元,都较适合进行任务群教学的尝试。这些单元都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高度统整,以达到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和集约化。

进行语文任务群学习内容的统整,需要以主题为导向,以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训练为主线串联整个学习内容,这些知识与能力共同指向的是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明确任务群中每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及功能定位,确定好核心文本,以核心文本的学习带动其他文本的学习,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切忌每个文本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还要基于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和真实的学习需求,整合课内外相关的学习资源,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架”。总之,学习任务群内容的统整,要基于学习主题和学生需求,实现统整后学习内容的集约和有序。

3.学习活动情境化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可以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征。语文学习情境既要源自语文学习的真实体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需求,又要指向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语境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才是学习情境的主要类型。当然,语文学科的学习情境还包括文学体验情境,其次才是与语文学科关联的日常生活情境和跨学科情境。

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要注重体现调动学生既有语文学习经验和学科关键知识与能力,去解决真实情境或拟真情境中的典型任务的过程和方法,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由“做题”向“做事”转变。要实现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解决真实问题,就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索欲,也才有可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既要防止活动与情境相脱节的做法,也要防止忽视语文学科本质的泛学科化倾向。

4.学习任务过程化

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其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和保证。教师提供学习支架、学习资源等支持,重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所以,任务群教学需要教师在创设好学习情境后,还要善于把单一的学科认知活动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并且要注意其驱动性。然后,以驱动性任务为导向,设置若干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子任务或任务链等,将学生锤炼语言学习经验、锻造各种形式思维、提升审美情趣能力等过程充分呈现出来。一方面便于达到教师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关键能力训练“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为学生学习过程实施表现性评价。

学习任务过程化呈现,是为了给学生活动更多的展现机会,以表现出学生思维活动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实现思维进阶的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达到学习任务的过程化,一要将学生学习过程分解成若干具体而细致的学习任务,形成层层递进的任务链;二要对学习任务进行理性审视,推敲其内在逻辑性,实现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螺旋式上升;三要注重任务的驱动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推动学生完成任务;四要设计能够呈现学生活动过程的学习任务,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阅读、品味和思考的时间,并适时指导点拨。学习任务过程化要抓住学科能力的关键点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任务训练,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5.学习评价可视化

作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两大重要形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有不少环节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系列学习任务来进行的,所以表现性评价应在此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学习评价的可视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学生在任务群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诵读、演讲、写作、表演、访谈等任务,需要教师提前制订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表,以供学生自评和他评之用;二是作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任务群学习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包括参与程度、思维表现、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等,教师应如实记录、有序整理、科学评价,以呈现出学生真实的、完整的任务群学习过程。

达到学习任务评价的可视化,一要做到评价先行,根据表现性任务内容和要求,设置相关维度,并根据各个维度细化评价标准,在布置学习任务前就发布评价标准,学生可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学习任务,在后续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的环节也可继续使用该评价标准,真正实现“评价即学习”。二要借助SOLO分类评价理论,按照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五个思维发展层次,将其与具体学习任务对接,细化评价标准并提供示例,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层评价,以准确评价学生真实的思维发展阶段。另外,在整个任务群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表现性评价的持续性,在进行任务群学习阶段性总结时,也要适时评价学生在该任务群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反馈、矫正学生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深度学习。

教师要关注并实践学习任务群教学,但也不能“唯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载体仍是一篇篇的文本和一个个的课时,教师要“守正出新”,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单元与单篇的关系,才能真正实施好本轮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J].中国教育学刊,2022(11):71-77.

[2]王宁.通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群[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3):7-13.

[3]荣维东,李雯雯,赵泽龙.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理阐释与实践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22,9(2):101-112.

[4]袁海锋.“大单元”与“任务群”:是何,为何,如何——关于大单元、任务群教学的追问[J].语文教学通讯,2023(5):19-23.

责任编辑:靖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