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散文选编”驱动单元散文阅读
作者: 钱军【摘 要】当课堂集合了单篇散文的知识素养、建构了整体大概念的意识时,课堂阅读将走向大概念下的“整体阅读”,从而实现整体大于局部、整体超越局部、整体高于局部的教学效果。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时,教师可以“散文选编”作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散文“复读”中建构“散文”大概念元素,尝试“散文选编”;同时用大概念透视单元内各篇散文,通过“放入”“散文选编”的对话讨论,帮助学生形成在“散文”大概念下阅读各篇的意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大概念;“散文选编”;任务驱动;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43-03
【作者简介】钱军,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高级教师。
进入七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并阅读散文。这些散文编写在教材的不同单元中,指向不同的教学目标。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一单元有《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等课文。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时,笔者以“散文”为大概念,引导学生整合七年级以来学过的经典散文,开展“散文选编”活动,引导学生在“散文”大概念下审视单元课文。笔者结合此次教学,来谈谈大概念背景下,如何以“散文选编”为任务背景设计单元教学。
一、建构“散文”大概念知识
“散文选编”引导学生将自七年级以来学过的散文根据“散文特征”进行分类整合,从而建构“散文”大概念。开展大概念背景下的“散文选编”活动,需要学生对学过的散文进行回忆、整理、按照“散文特征”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需审视单篇散文元素,从而实现对散文的深度学习。教学伊始,笔者以三个问题开启任务情境,作好教学铺垫。
问题一:七年级以来,你对哪篇散文印象深刻?这篇散文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为什么要追问散文描写对象?不同描写对象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不同的表现手法又和主题情感的表现相关联。因此,散文描写对象是表现散文特征的基本元素。
问题二:八年级以来,你对哪篇散文印象深刻?这些散文的内容和情感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追问散文的内容和情感?因为学生认知了不同散文的内容和情感,就区分了不同类型散文的特征。同时,不同散文的内容和情感,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于追问散文描写对象,此次追问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对散文概念的理解程度,从而为“散文选编”作铺垫。
问题三:八年级第四单元的几篇散文,你印象深刻的是哪篇?用了哪些典型的表现手法?
为什么要追问典型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前两个问题,八年级第四单元的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极其典型。朱自清的《背影》主要为叙事抒情,茅盾的《白杨礼赞》主要为托物言志,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主要为借景抒情,《散文二篇》则为议论说理。
笔者的三个问题,着眼于散文表达的三个元素——描写对象、内容情感、表现手法。事实上,作为散文特征的散文元素不只三个方面。总结时,笔者告诉学生:“散文对象、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是重要的散文元素。其实,散文元素还有很多——语言、风格、地域、古今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散文特征等“散文”大概念知识,为完成“散文选编”任务作铺垫。
二、以“散文选编”驱动“复读”
以“散文选编”为任务驱动的散文阅读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复读”七年级教材中的散文。
“复读”教材中的散文,目的是为尝试选编七年级以来学过的散文寻找合适的选编理由,初步完成“选编”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自主确定合适的选编理由选编“散文集”并自主命名。所谓合适的选编理由,就是用散文元素将学过的众多精美散文“分类放置”,形成“散文集”中不同的模块或者章节。而所谓“自主命名”,就是通过整体阅读提取七年级上下册中主要的散文元素命名,使“散文选编”这项公共学习任务走向个性化、特色化。
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断地在七年级教材中寻觅、研究、选编。“复读”散文时,作为散文特征的散文元素研习是学生交流、讨论的重点。
在“选编”交流展示环节,各研习小组的“散文选编”样式不同,比较新颖。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研习成果。
“散文选编”之《往事如风》
按照描写对象选编,七年级读过的散文被分成四个模块:四季散文——《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三峡》;人物散文——《秋天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谁是最可爱的人》;事件散文——《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山界》;动物散文——《猫》。
“散文选编”之《感动瞬间》
按照内容情感选编,七年级读过的散文被分成三个模块:人物怀念赞美类——《秋天的怀念》《阿长与〈山海经〉》《再塑生命的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景物赞美类——《春》《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生活回忆录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猫》《老山界》。
上述两个研习小组的“散文选编”命名的理由如下。
《往事如风》:一组写往事的散文!景色如风美丽,人物如风温馨,事件如风悠长,轻拂我们的思绪。
《感动瞬间》:无论是怀念人物,还是赞美景物,还是感悟往事,都因为那真实的瞬间在!
学生在选编七年级读过的散文的过程中,积极运用铺垫阶段形成的“散文”大概念基础知识,整合阅读过的散文,灵活运用“散文”大概念去“划分”、归类、进行选编。在这样的“散文选编”活动中,学生不但温习了读过的散文还激活了掌握的散文知识。
当然,针对上述选编出的模块,也有学生持不同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老山界》《秋天的怀念》是叙事抒情散文,《紫藤萝瀑布》是借景抒情……此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探究,说明“散文”大概念下的各种分类元素具有模糊性。同一篇散文分类的标准不同、解读的视角不同,可能会被放在不同模块中。对学生来说,尝试进行“散文选编”活动,正是其灵活运用”“散文”大概念,整合散文篇章,从而“划分”不同样式的散文类型的过程。
三、以单元散文“放入”驱动细读
在学生进行了“复读”和“选编”活动,生成了“散文选编”目录和书名后,笔者便引导学生研习八上第四单元的几篇散文。学生要研习各篇课文中典型的散文元素,从而判断课文“放入”“散文选篇”的哪个模块。这个环节是以单元散文的“放入”驱动课文细读。为将五篇散文“放入”上述的“散文选编”中,研习时笔者设计以下任务。
(1)阅读、讨论、确定五篇散文典型的散文元素或者特征;(2)将五篇散文与已选编的散文作比较阅读;(3)将五篇散文“放入”,整体阅读“选编”,感受书名的美丽。
按照上述三种典型的“散文选编”样式,五篇散文“放入”哪个模块比较合适?第四单元的五篇散文从描写对象、内容情感、表现手法、古今中外等元素上看各不相同。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散文元素的层面深入五篇散文的内部,研习文字里折射出的典型散文元素。从描写对象上看,《背影》是写人散文,《白杨礼赞》是写物散文,《昆明的雨》是写景散文,而《散文二篇》则是生命思考散文。从内容情感上看,《背影》是感恩亲情、反思自我的,《白杨礼赞》是赞美华北抗日军民的,《昆明的雨》则是怀念昆明生活的,《散文二篇》则是生活哲理的阐述……这些散文元素,需要学生在细读过程中逐渐发现。
当各小组顺利完成了单元散文“放入”任务,课堂便开展了五篇散文“放入”的展示和对话。按照描写对象,学生认为《昆明的雨》应“放入”四季散文,《背影》应“放入”人物散文。而《白杨礼赞》《散文二篇》则无法“放入”。显然,上述按照描写对象划分出的“散文选编”模块“容量”不够。学生结合“动物散文”,新增了“花木散文”,同时新增了“生命散文”。
按照内容情感,学生认为《背影》应“放入”人物怀念赞美类,《白杨礼赞》应“放入”景物赞美类,《昆明的雨》应“放入”生活回忆录类。而《散文二篇》又无法“放入”现有的模块。于是,学生增加了一个模块“生命思考和发现”。
笔者设计五篇散文“放入”哪个模块的学习活动,开展师生对话,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散文元素是否真正理解,各篇散文是否能融入“散文选编”,散文选编分类的标准是否科学等。“散文选编”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散文”大概念的理解,更好地建构了“散文”大概念下的各散文元素。课堂阅读也从传统的单篇阅读梳理走向了大概念下的单元整合阅读、七八年级散文综合阅读。
综上所述,当建构了“大概念”下的阅读素养和意识,即使是进行单篇散文阅读,学生也会产生“将与风云而并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持续深入的阅读中收获“拥抱宇宙而审视星月”的阅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