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分析的中国近代史教学策略

作者: 王飞 邱俊

【摘 要】通过对统编教材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分析、整理,发现追求民族复兴是其核心主题。在教学中整合这一主题,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而采用长时空、释读经典材料、对比分析、价值澄清等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材分析;教学策略;中国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64-03

【作者简介】1.王飞,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2.邱俊,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南京,210012)教师,高级教师。

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用什么教材决定了下一代学什么和信什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几个学科的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

教材要真正发挥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离不开广大教材开发者和使用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本文以统编历史教材中国近代史的有关部分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历史教师如何秉持大历史发展观念,以正确的视角和合适的主题带领学生解读中国近代史。

一、以何而教,深度解读明确教材的教学主题

统编教材不仅仅是一般的教学文本和素材,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科论述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依据,也是最权威的依据。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获得的认知、情感、价值观要和教材相吻合。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度解读和深刻认识。

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到25课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呈现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在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分析课标,深度解读教材,设计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必修课程部分提出:“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不难看出,课标重点关注的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各阶级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变化中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由此,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系统介绍了中华民族近代近170年的斗争历史,突出展现了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教材编者希望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1]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抗争史,是中国近代历史由“沉沦”走向“谷底”,再走向“上升”的历史。高中学生只有懂得、了解这些历史,并结合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才会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含义,才能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用意。[2]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部分的教学主题是“追求民族复兴”,教材通过“追求民族复兴”这一主题,有机地将民族民主革命和现代化两大主线融入其中,引领整个教材的编纂。

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我们将“追求民族复兴”确定为统编教材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主题,历史教师应在遵循这一主题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深刻认识西方侵略的影响、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核心,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

二、如何而教,统编教材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落实

对教材的理解离不开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成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应正确解读统编教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

1.引导学生长时空看待历史

只有从整个历史长河的视角出发,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此开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艰难转型。这个转型既有时代之冲击,也有历史之继承。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教材,看待历史。教材第15课《鸦片战争》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内容主要从横向上分析了工业革命时代下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大门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战争导致中华民族正常的发展进程被打破,追求民主复兴是时代发展变化赋予中国人民的重要命题。而第三部分内容是“开眼看世界”的学习,教师此时适当补充清朝中期经世致用的思想,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前魏源等人对清朝统治积弊的忧虑以及挽救社会危机的经世精神。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林则徐、魏源等人以传统致用思潮为基础,开眼看世界和向西方学习,其中一脉相承的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追求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释读经典材料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追求民族复兴的内涵必须借助经典的材料。统编历史教材就为学生呈现了包含多样的栏目和丰富的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认真阅读,深刻理解其中内涵。比如在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学思之窗”中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可以深化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对比分析

学生对历史的对比分析,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其共同规律和特殊性质的一种方法。历史比较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大历史思维状态,是将历史置于更广阔的状态下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比1927—1937年两个政党的复兴方案。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明确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提出的民族复兴方案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形成历史大思维,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

价值澄清是服务于现代道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重点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价值澄清理论的实践范围扩展至中学课堂,主要表现为利用问题和活动来进行自我检视,帮学生熟练地把反复审视、评价应用到他们生活中价值丰富的领域。而历史学科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对于重大的历史结论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而需要帮助学生在价值澄清的过程中明确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价值澄清理论,学生将思考追求民族复兴大业应该选择什么方案贯彻始终。通过对整个统编历史教材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复兴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是一种绝对平均的空想,地主阶级仅仅试图学习西方的技术也不能够挽救中华民族命运,而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的方案也不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现状,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方案都不能将矛头明确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能够彻底变革原有的生产关系,不能够真正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由此,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形态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

总之,在高中中国近代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主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的坚定信念。只有正确把握历史的核心主题才能够有机整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33-39,20.

[2]张海鹏.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9):21-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徐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