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三条策略

作者: 智勤 于亚鹏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7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古语有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学贵有疑”。可见提问是思考的开始,是创新的开始。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要大胆尝试,不断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策略,期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在情境预设中激发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一些教师可能会走进这样的误区:课堂上少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但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构建有效的课堂,就要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激发学生思考、提问。教师如果课前不精心设计教学,是断然做不到的。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在分析学情和启发思考上下功夫。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下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该单元有《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四篇小说。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人物”这一关键词将这四篇课文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提问空间的三大学习任务。

任务一:人物评点。任务二:比较异同。任务三:命运指针(续写《孔乙己》)。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这篇小说有哪些人物?这个人物的主要故事是什么?这个人物最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导致他(她)性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个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哪些人物身上有相似的地方?怎样拨动孔乙己的命运指针,让他合情合理地活下来?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想的火花逐渐迸溅,对文本的理解逐渐深刻。

2.在课堂生成中引领

课堂上学生思考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动态生成性,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使之成为教学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上名著阅读《骆驼祥子》读中推进课时,有学生说:“祥子为什么不选择离开?”笔者又听到其他学生说:“他这么老实上哪里去啊?”这时笔者发觉有不少学生对此话题很感兴趣,于是就鼓励大家提问。

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祥子想不想离开?为什么最终没有离开?他厌恶虎妞为什么还要跟她结婚?虎妞真的这么讨厌吗?虎妞身上有没有优点?祥子身上有什么致命的弱点?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学生通过探究阅读认识到祥子身上的性格弱点和眼光局限,认识到虎妞的智慧能力和生存痛苦,感受到旧社会下层人民的命运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树叶。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对人物的认识也不再表面化、片面化、标签化。这样的问题生成和思维碰撞是课堂上最宝贵的,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进行引领。

3.在实践活动中加强

新课标提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可见语文实践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编排、表演课本剧是常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师生探讨剧情,共同商定五个小组各选一个情节进行表演:“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会”。

首先,编写剧本。学生在编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剧本跟小说有什么不同?剧本的作用是什么?怎么写剧本?着重写什么内容?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热烈地讨论着,在讨论中完成剧本的写作。

其次,排练剧本。为了更好地诠释人物,学生认真琢磨某一句台词怎么说,该用什么语气、表情、动作等。

最后,表演剧本。扮演胡屠户的学生一改平时的恭敬谦逊,大摇大摆地走路,教训起范进来也是粗声粗气、唾沫横飞,一个粗俗鄙陋的屠户形象出现在眼前。大家笑声不断,教师无需多言,学生已经理解了人物形象。在“乡绅拜会”里,张乡绅和范进坐着说话,表演胡屠户的学生在门后偷偷地听,范进给他银子时,也是点头哈腰、小心恭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准确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家不仅了解故事情节,而且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特别是整个过程中的思考提问和问题解决,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飞达路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徐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