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程训岭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83-02

议题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协作开放、交往理性的环境中,教师以议题为统领、真实情境为载体、思维活动为路径、学科知识为基石、学习任务为导引、核心素养为旨归,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辨析、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法。《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并在教学提示中设计了35个议题,供教师在教学中借鉴与拓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适时采用议题式教学可以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作了以下实践和思考。

1.确定议题,创设情境

议题式教学是通过“议题”情境的创设和“议中学”活动的展开,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开展中、在自主辨析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了教学重难点。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给学生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提取议题的主题,明确学习目标。议题不等于问题,议题要具有可议性。议题可以分为总议题和若干分议题,通过不同议题的设置对教材知识进行全覆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时政热点、视频、图片、情景剧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议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与学习角色。如在“凝聚价值追求”这一框题的教学中,为了引出教学内容与议题,笔者首先播放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钱七虎的视频,学生看完之后深深被钱七虎院士的爱国情怀所感动,笔者顺势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议题——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以及怎样弘扬民族精神。这些议题与自主学习的设问区别不大,为此,教师可将议题进行深化:在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弘扬民族精神?学生通过辩论,可收到明辨是非、明理践行的学习效果。

2.设计任务,在“议”中学

活动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教师要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教师要根据议题和情境设计相应的任务。任务可以是简单的回答问题,可以是对课堂的议题进行深度思考;可以是文字性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性作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议题内容,教师可以在议题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议题的实际意义。

“议中学”是议题式教学的最大特征,在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纽带,情境是载体,活动是路径,任务是旨向,四个要素遵循议题统领、思行合一、社会建构和素养中心原则进行素养化的整合和架构,形成议题式课堂教学、议题式拓展教学和议题式跨界教学三个模式群。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明确知识点与教材知识脉络,解决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通过议中学,学生还可以更好地向同伴学习。

3.组织实施,评价反馈

议题式教学分为若干个环节,如导入、讨论、分析、总结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以便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适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学习,对讨论结果进行补充、概括、总结,明确议题并得出相应观点和结论。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由于议题式教学遵循梯度原则,所以对议题式教学的评价要遵循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参与议题的讨论与解决,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因此,除了个体评价外,还应结合小组评价,鼓励生生之间结对合作。通过评价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议题深入、辩证、全面地思索与探究。

议题式教学也有其局限性。议题要大小适宜并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复习课就不太适合采用议题式教学。在议题式教学中,评估方式也不够完善。议题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的评估方式可能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也就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议题式教学与大单元教学等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除了自主学,还可增加问中学、图中学、探究中学,培养学生读、思、达的能力,促进学生实现思维可视化,实现知识整合、思维综合、知行合一。总之,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融入议题式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布置议题任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凤城镇张五楼初级中学)

特约编辑:胡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