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融合性运用研究

作者: 费胜英

“非连续性文本”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融合性运用研究0

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是文本的一种特殊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构成往往由逻辑、语感不连续的各种段落层次组成,其主要载体有各种片段性文字、图表、漫画等。[1]“非连续性文本”有形象简洁、直观醒目、提炼性强等特点,对于深化连续性文本的主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涵养学生历史素养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散落着非常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就《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有如下一些:[2]

这些内容,传统上也称为“辅助性资源”、“功能性栏目”、广义的“课程资源”。可是,“历史发现必须是一种‘意义的阐述和正式的命名’,只有把它的意义说清楚,它才会被记住,只有给它一个正式的命名,它才会在诸多的现象中凸显出来”[3]。这么大体量的“非连续性文本”绝非可有可无,而是编者的良苦用心所在。我们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个概念,就是想引起同仁重视、充分整合利用好手头资源,探索解决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使用困境的路径。

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操作困境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编写按通史顺序,有纲举目张、史料详实、学术引领等特点,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功底。如果仍按旧有的授课模式,教师能在一课时内把相关问题说清楚都很困难,更遑论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培养能力、涵育素养了。如果再加上教师教学目标、重难点不明确,上课开“无轨电车”;教师无视学情,上课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那课堂就更推不动了。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确保课堂聚焦发力;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刺激学生兴奋点,助推课堂顺利进行;我们同样可以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潜移默化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只有调整思路,深刻理解课标精神,充分利用好“非连续性文本”,在主题统摄、详略得当、增删有度上下功夫,我们才能较为轻松地备课和上课。

三、“非连续性文本”和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融合性运用例证

笔者尝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分析如何用“融合”来破解新教材的使用困境。

本课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开篇,涉及四目内容。教材中有如下“非连续性文本”:

笔者紧紧依托教材和“非连续性文本”,尝试解决了以下问题。

1.定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堂课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很容易开“无轨电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笔者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四个单元古代史脉络以及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言,认为本课的主旨还是要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进入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三个重要的统一阶段。两宋并非大一统时期,但民族之间一直保持交往交流交融趋势,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大一统打下基础。因此,不能孤立讲述本课内容,始终要以“大一统”为主题统摄课堂。同时,突出两宋的“新”。单元导言中,明确要求“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本课就要讲清楚两宋在政治上的“新”。也就是说,教师讲清楚“新”的同时,还要厘清“新”和“大一统”的关系。那么第9课,就要讲清楚两宋政治上的“新”与“大一统”的关系。在这里,笔者为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利用的“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教材第48页的单元导言。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呢?笔者分析了本课的四个“目”和四个“学习聚焦”,在基本厘清四目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呼之欲出了。四目的关系是这样的:宋初吸取唐亡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第一目),采取强干弱枝、崇文抑武的方针,导致宋朝集权的同时,制度僵化、权力分割过细、战斗力弱,加上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对强大,导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第二目)。由此加剧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为改变三冗两积的局面,巩固北宋王朝统治,北宋推行王安石变法(第三目)。而王安石变法虽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却也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导致统治集团分裂,由此加速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偏安江南(第四目),与金和西夏政权对峙。通过分析四目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本课的重点是第一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第三目“王安石变法”,两者互为因果。第二目只是加剧了“因”,第四目只是加重了“果”。在这里,笔者主要使用的“非连续性文本”是四个“目”。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阐释清楚这两个教学重点。宋初赵匡胤,治国秉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二府三司台谏官制度、地方的县州路四司制度等,如何给高一学生讲清楚这套行政体系架构?如何评价宋初中央集权的利弊?笔者充分利用了50页的两张权力结构示意图、史料阅读和53页的问题探究。而教材没有具体罗列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不讲变法内容如何让学生理解变法影响?如何对王安石人物作出评价?笔者在此利用了52页的学思之窗和53页的学习拓展,另外添加呈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只突出讲了青苗法、市易法和保甲法。

没有航向,再好的风都不会是好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保教师上课“凝心聚力”,对提高课堂效率、达成课程目标意义重大。笔者充分使用本课的“非连续性文本”,减轻了备课负担,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下,感觉很有必要。

2.激趣:寻找高一课堂的趣味点

高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直观形象向抽象深刻过渡,其认知心理和思维品质的过渡性,决定了教师课堂上既能用感性故事激趣,也能适当设计思维冲突让学生感受理性之美。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一张图片和一个小问题,直击了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一张图片:课堂开始,我让学生观察了教材中49页的《雪夜访普图》。我问学生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学生果然很认真地去观察这幅图片,并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略作介绍。这是明朝宫廷画家刘廷所作,反映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深夜和贤臣赵普促膝长谈、君臣共谋国事的历史。画面居中的那位就是宋太祖,左边仰着头侃侃而谈的就是赵普,君臣“烤炭炙肉”,相谈甚欢。右侧门边探出半个头的是赵普的妻子,在给他们端茶送水。近岩远山,老树昏鸦,白雪皑皑。有四个护卫牵着一匹马等在门外,哈手、护耳、跺脚,可见天色已经很晚了,天气也非常寒冷。君臣已经谈了很久了。那么,宋太祖到底在和赵普谈什么呢?赵普到底给了什么建议呢?由此导入新课。

一个问题: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力,并能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了。在讲到北宋和辽、西夏的民族关系时,绕不开“岁币”问题。笔者利用教材51页的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课堂里立刻炸开了锅。有学生认为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大宋王朝给小小蛮族“送礼”,太可耻太屈辱了;也有学生从当时北宋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得出北宋的“弱”、少数民族的“强”,所以暂时妥协,用有限的钱财换来百年的和平,这种务实精神和妥协智慧,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笔者一方面表扬鼓励学生“肯思考”,一方面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回到千年前的大宋,恐怕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再看之后的影响,和平和发展成为主流。所以,给少数民族输“岁币”也许不失明智。

在此,笔者还给学生补充了如下材料:

大辽因为有了幽云十六州,又有了大宋的岁币,已经有效解决了自己的财政和治理问题,也就没有多大兴趣南侵。从这个角度看,被割走的幽云十六州,表面上是大宋的心头之病,但实际上是其安全保护伞的必要骨架。

——施展《中国史纲50讲》

对于大家熟悉的澶渊之盟有这样另类的看法,学生自然大觉意外。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多元视角看待历史,对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这个小问题,也是在高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3.涵育:挖掘落实学科素养点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师必须常揣于心、常落于行、不遗余力在课堂中渗透培养的。虽然不可能每堂课都必须完整进行五大素养的培养,但只要教师有意识,就能挖掘到资源,践行历史学科育人培能的功能。

在本课中,有很多“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利用起来进行学科素养培养。比如讲到南宋抗金,可以利用好书上52页的岳飞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岳飞精忠报国,最后被奸臣秦桧所害。此处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①岳飞到底死于谁之手?②金朝人会如何理解岳飞?③南宋有中兴四将,为何世人最被岳飞所触动?

在此,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如下材料:

岳飞的冤死,反倒让他所表达的忠诚感,具有了远远超越于他自己之上、超越于时间之上的象征性意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当中,成为各族人民的普遍信念。

——施展《中国史纲50讲》

从课堂效果看,这些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大思考。经常这样训练,相信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情怀都会有所提升。

再比如,本课的史料实证素养也是可以尝试落地的。笔者利用53页的非连续性文本“问题探究”,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笔者就此设问:①叶适这段材料属于什么类型史料?有什么史料价值?②怎么理解内外皆柔?③如何佐证这段话?笔者把教材当资料,让学生梳理整合导致宋朝“柔”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理解巩固了重点知识,也让学生感知“史论结合”“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道理。

本堂课,笔者因充分利用了“非连续性文本”,快速定向,成功激趣,有效涵育,大大减轻备课负担的同时,也顺利推进了课堂,讲清知识点的同时,也做到了“转识成智”,很好地达成了“非连续性文本”与教材的融合使用。

四、结语

本文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目的是建议我们历史人走出“行而不知”的状态,有意识地深刻理解和使用好“非连续性文本”,因为这是突破新教材使用困境的可行路径。当然,除了充分整合利用好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之外,我们应该本着“大历史”“大教学”的原则,做个生活工作中的有心人,收集整理一切“非连续性文本”为我所用,比如报刊文章中的一份数据表、网络上一副颇有深意的漫画、语文学科中的诗词歌赋等等。愿我们所有历史学界同仁,将新教材运用中的困惑和困难当作研究的抓手和创新的源头,矢志不渝,为新课程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释】

[1]孙静:《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探微》,《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第1页。

[2]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4页。

[3]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