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性评价:促进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新路径
作者: 陈胜钦 游慧芳基金项目:株洲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实践研究”(ZJGH23-062)。
作者简介:陈胜钦(1987—),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株洲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株洲市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摘 要] 表现性评价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教师把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素养、表现、教学、学习之间进行高质量互动,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进阶和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采用并丰富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的表现性评价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趋势。”[1]与传统的纸笔测试不同,表现性评价不仅评价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还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不仅能评价素养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从核心素养体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这意味着数学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判定学生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等“内隐”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还需要让学生经历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密切相关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要基于传统纸笔形式无法测验的目标进行设置。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发展水平等进行评价,是检测学生运用知识与思维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评价,是融于教学的评价[2]。“一体化表现”的评价目标、“真实表现”的评价内容、“即时检测”的评价方法和“建构表现”的评价对象,能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深度学习的机制
表现性评价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评价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不是给学生简单地评分定级。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3]。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因此,有质量的表现性评价和深度学习的内在追求是一致的。
1. 表现性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表现性任务包含情境、角色、受众、挑战或要求、作品或表现等要素,这些要素都要求能够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将知识隐藏在一个或几个具体任务中,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小组合作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通过课堂交流将学习结果及其蕴含的个体素质外显,达成知识构建和素养提升的目的。表现性任务的成果产出形式多样,可能是一个观点、一场短剧、一个动作、一张海报或一个研究结论等。在这一个个任务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正是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2. 评分规则引领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传统纸笔型测验通常有一个标准答案,评分者可以根据标准答案迅速“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表现性评价由于其任务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复杂性,往往具有多种答案,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水平层次。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必然包含教师的主观判断,不能像纸笔型测验那样可以通过机器进行评分。为了使判断合理、公正和公平,教师要事先开发能记录和衡量学生表现特质的工具[4]。
评分规则能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评分规则得到反映和揭示,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评分规则中的“关键指标”能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评分规则的等级划分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为学生指明需要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5]。
三、实施表现性评价教学活动策略
解读表现性评价和分析表现性评价与深度学习的关系可以发现,围绕评价目标设计评价活动是关键。在设计时,教师要关注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情境创设、评价内容建构、评价标准研发等环节。合规、合情、合理、合意的表现性评价活动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1. 合规:解读课程标准,明确评价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标尺,也是设计表现性评价活动的标准。设计表现性评价活动是对核心目标进行不断分解细化的过程。教师要研读课标中各级各类目标中关于“表现”的描述,逐级细化学习目标,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评价活动目标。
2. 合情:链接真实生活,创设任务情境
评价情境是指从评价目标出发,创设有利于考查评价内容的具体场景、氛围,以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从学生的反应中判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水平。评价情境应真实、有趣,凸显语言的语用功能,凸显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功能。教师可通过链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社会热点等创设评价情境。
链接社会热点:以条形统计图一课为例,某教师设计了“学校食堂菜谱推荐”的表现性评价任务。情境是:“预制菜上热搜”后,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吃到更加美味的菜肴,邀请学生去收集和统计自己最喜欢的排名前20的菜品,设计一周健康又美味的午餐食谱。在系列递进式的评价活动中,学生完成了调查、设计与介绍学校菜谱的任务。该情境既指向教材的条形统计图,又链接社会热点“预制菜”,有助于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表达、个性创作。情境成为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通道与体验社会的平台。这样的评价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
链接校园生活:在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涉及大量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教师设计了“游园活动”评价任务。情境是:数科节要开始了,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校园,班级将举办游园活动。该情境将教材情境与校园生活链接,让教学走进现实生活,也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学生能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完成调查、汇总等任务。
3. 合意:巧设评价任务,建构评价内容
“学为中心”是构建表现性评价的逻辑起点,在设计评价活动时需关注评价活动的科学有效和评价内容的丰富多元。素养导向的评价活动尤其关注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的评价与促进,因此,教师要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指向,以素养导向的评价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指向数学观察能力的评价
数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通过数学眼光,学生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从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6]。数学眼光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观察的内容和范围。在设计评价任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观察的渗透,将观察任务有机融入评价活动,让学生的数学观察与思考能力等同步发展。
(2)指向数学表达能力的评价
实施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数学表达的提升是重要目标之一。在设计评价任务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所需的语言、所需具备的语用能力等,为学生搭建相应的表达支架或范例,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数学的专业用词,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3)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如何将评价的重心从表象思维向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等多元思维转移,是教师实施表现性评价时的核心。
4. 合理:以评导学促学,制定评价标准
素养导向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观察能力,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以评价标准为“支架”能够帮助学生明晰“怎么去”“去哪里”的路径和策略,让评价标准成为教师评定学生的标尺,更成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支架”。
(1)指向“导学”功能的评价标准
好的评价标准能引导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表现性评价活动借“表现性准则”引导学生经历真实解决问题的过程,进入解决问题的情境,进入数学学习与运用的进程。笔者从“能梳理知识”“会解决问题”“会呈现成果”等角度设计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经历程序化的任务流程。
(2)指向“促学”功能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评价标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评价标准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学习,更能促进其学习。指向“促学”功能的评价标准是具体化、可视化的,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助推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与形成。合理的评价标准实现了“为学习的评价”,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素养的学习过程,助力学生学习的二次成长。
四、表现性评价活动实施反思
表现性评价是素养导向的评价,也是素养指向的评价,它为教师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1. 为教师的“教”而评:前瞻式表现性评价实践
教师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主导,要明确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关键。表现性评价活动设计“四部曲”——“明确评价目标、创设任务情境、建构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教师进行活动的“预设”,从前瞻的角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习得和评价。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评价理念,以科学的评价观引领教学评价的开展。教师要在真实情境中,将学习理解、实践运用、迁移创新等融于一体进行表现性评价,这样的表现性评价是数学教师应该建立的评价观。
2. 为学生的“学”而评:沉浸式表现性评价体验
学生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主体。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运用已学知识、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评价自己的学习。这种沉浸式评价的程序和路径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在链接社会热点、链接校园生活的评价情境中,在指向数学观察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的评价活动中,学生沉浸在表现性评价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提升学习的品质。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能有效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学习进程“无处不在”,使评价与学生的学习“如影随形”。
表现性评价通过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其能力,为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诊断、反馈和评价等教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参考。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高度契合新时期的育人观和评价观,是落实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和有效载体。教师在开展评价活动时要深度探讨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内涵,深入研究其设计思路及策略,真正做到“为学而评”。
参考文献:
[1] 周文叶,毛玮洁.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养成[J]. 全球教育展望,2022(05):94-105.
[2] 周文叶,胡静. 教师表现性评价:概念辨析、结构要素与关键特征[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10):8-18.
[3] Eric Jensen,等. 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 温暖,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周文叶. 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刘登珲,牛文琪. 新课程背景下素养立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内涵、价值与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05):15-2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