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郭兴作者简介:郭兴(1982—),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摘 要] “教学评一体化”数学课堂面向素养目标,回归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本源。“教学评一体化”数学课堂提倡评价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实行目标倒逼、评价倒追,教学全程指向学生学习成果,强调教、学、评融合成一个整体。文章以“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为例,遵循“目标—评价—教学”过程,将评价前置,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学评价目的。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素养导向;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凸显素养本位,从学科立场走向育人立场,将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为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并制定了课程内容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规定了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达成度。这就意味着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而如何在具体数学课堂实践中真正落实并评价核心素养,成为能否实现以素养为导向的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四基”“四能”的达成,还要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要切实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将教、学、评有机统一起来,让评价有机渗透于教与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倒逼教学目标,倒追教学评价,让课堂教学始终指向学生数学素养发展。
一、素养导向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指向
美国学者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理论,对课程编制和教学过程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提出四个基本步骤: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我国学者施良方在课程评价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他认为教学预期和教学实际不总是完全一致的,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根据上述理论,教师作为预期目标的提出者,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要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然而,这种做法容易忽视预期外的学习成果。“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消除这种弊端具有重要意义,它面向目标,回归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本源,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指向更加明确。
1. 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建构
“教学评一体化”以学习结果为出发点,有效提升教学目标的精准度,让学习成为有意义的自主建构活动。教师要围绕课堂核心知识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样能使课堂学习视角更加开阔,问题解决更注重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思考、猜测、分析、推理、整合和评价等活动中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使数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数学素养。
2. 促进过程经验的自然生成
“教学评一体化”对传统评价进行变革,将评价进行前置,给学生创造亲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致力于促进学生过程学习经验的生成。由于教学评价前置化,教师在实施数学教学时不仅关注自身教得怎样,还要研判学生学得怎样,将教学评价有机地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基于学习目标的监测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而是随着教与学随机发生。如此,学习目标和课堂设计、课堂活动保持高度一致性,评价给学习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它既参与学习过程,又成为学习的推动力,让学习得以同构、提升、拓展和优化。
3. 建立螺旋上升的学习结构
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学生反思能力发展,改变静态化课堂模式,注重课堂动态化设计,从而建立螺旋上升的课堂学习结构。数学课堂借助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联系既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途径。通过建立螺旋上升的学习结构,能促进学生知识习得,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进行修正,不断优化学习活动,实现数学素养的自然生长。
二、素养导向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素养导向下,教师应深度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与教材对话,尊重实际学情,并对数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下面,笔者以“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为例,谈谈符合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1. 紧扣核心要素,以目标为驱动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目标驱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具有清晰的认识,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这就削弱了教学目标对课堂教与学的驱动效应,不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能。而“教学评一体化”紧扣课堂教学核心要素,坚持以目标为驱动。课堂中,不仅教师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而且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学生主体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根据学情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生本化转化,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再将学习目标传递给学生,使教与学形成合力,让目标贯穿数学教学全流程。“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悉线段、直线和射线,了解三者关系和区别;了解角的各个部分和表示方法,明确角的大小,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比较等方法,自主建构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探究与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数学实践精神,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观念。
坚持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要将传统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对接。本节课与三维目标相对接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模型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分析概括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直观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数学操作活动进行建模和通过逻辑推理进行抽象,把握本节课涉及的基本数学概念,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目标设置与传统目标设置相比,更加具体、科学、精准。首先,遵从三维目标体系,从三个维度设置学习目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将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有机对接,让课堂目标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课前,教师将目标传递给学生。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意注意得到有效增强,学习动机更加明确,目标驱动效果更加显著。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成为课堂的主动建构者,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高度统一。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学习目标及时反思和评价学习,不断调整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 设计引导要素,以评价为导向
拉尔夫·泰勒认为:在课程评价时教学目标应与学生行为目标有机关联,而且是可测量的;然后根据行为目标编制课程、教材,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活动;最后,根据行为目标评价教学活动,检视学习成果和预期目标的契合度。根据泰勒课程评价理论,“教学评一体化”需要借助具体的行为方式使目标具体化、清晰化。作为主导者,教师应清楚地了解教学行为目标:希望学生学什么;对学生的帮助是什么;学生课堂实际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明晰几个问题:我要学什么;我学会了哪些,还不会哪些;预料外的收获有哪些;怎样才能学得更好。
“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一课主要包括两大知识板块:一是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二是认识角。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预设评价方式。
环节一: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学生能否借助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模型自主建构三者概念?能否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比较,借助关键词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能否准确绘制线段、直线和射线?
环节二:认识角。借助角的模型,学生能够自主建构角的概念,能否准确表达角的各个部分的名称?能不能学会度量、记录和表达角的大小,比较不同角的大小?能否进行数学抽象,理解射线和角的关系?
环节三:课堂总结和诊断。学生能否借助思维工具将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地表达出来?能否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涉及哪些实际问题?哪些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诊断性作业?哪些学生存在障碍,可能的障碍是什么,弥补的方式有哪些?
本课遵循教材知识板块,围绕两大板块进行教学,即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以及认识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需要经历旧知识和新知识融合的过程。由于三个教学环节都配套预设评价方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根据教学进程及时开展评价。
教师在教学时应及时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诊断,及时发现自己的引导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引导方式、引导思路,确保引导的有效性,与学生需求保持高度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及时进行反思和交流,通过生生交流,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为榜样、取长补短。
3. 细化教学环节,以素养为落点
教学的质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环节设计,教师要细化教学环节设计,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环节设计应基于素养导向,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为落脚点,并选择与教学环节相匹配的学习活动形式,给学生数学素养发展提供生长土壤。“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一课围绕三大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应进行细化并预设相适应的学习活动。
第一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四个小的流程,分别是认识线段、认识射线、认识直线和系统建构。首先,借助线段图、直线图、射线图,让学生自主建构线段、直线和射线概念;其次,借助绘制线段、直线和射线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调动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联系和区别;最后,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段、直线和射线,指导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进行阶段性评价。
第二环节可以细化为四个流程:首先,借助角的模型建构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各个组成部分;其次,学习角的符号、记法和读法;再次,学会度量角的大小和比较角的大小;最后,结合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射线和角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环节按照总结和诊断细化为两个小流程: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工具直观揭示本节课知识结构,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诊断练习环节可以开展组内交流活动,再引导学生对组内成员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类,发现小组学习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环节的细化让教与学更加有效,评价的嵌入能较好地引导教师“教”与学生“学”,使学生数学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要以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注重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的联系,将教、学、评有机结合起来,让评价嵌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强化教师教学过程中自我评教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评学的意识,促进教师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生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在“教对”“学会”“评准”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