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意识的培养

作者: 顾娜

作者简介:顾娜(1984—),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

[摘  要] 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意识应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隐性认识。教师要以模型意识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构模型意识,驱动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模型意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衔接生活与数学,奠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模型;意识培养

数学教学历来有重视模型建构的传统,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实际上在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意识,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乎逻辑,符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直接运用,少有从数学模型意识培养的角度实施教学。这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数学模型意识的养成。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意识的时候,通常不宜表现得过于显性。这是因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数学模型的概念相比较而言更加抽象,并不适宜作为学生的直接学习对象。因此,数学模型意识的培养,应当重在促进学生形成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形成隐性认识,而当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时候,也正是数学模型可以体现的一种形式。实践表明,建立在体验基础上培养数学模型意识,更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

一、模型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础

模型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基于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模型,或运用数学模型去理解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的意识。模型意识属于意识的下位概念,而意识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提到潜意识、下意识或有意识,这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意识的作用。比如,人们具有的直觉意识,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够在意识的指引之下做出相应的反应。模型意识的培养就在于让学生养成运用模型解决任务的意识。

对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强调模型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从小学生认知特点角度作出的判断。对小学生来说,包括数学在内的学科知识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意识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很多时候正是意识驱动下的行为。有效教学或高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应有明确的数学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意识。这种意识显然不会天然形成,必须依赖于后天的培养,以模型意识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构模型意识,并去驱动知识的建构与运用,这是高效教学的突破途径。对此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模型意识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衔接生活与数学。

数学建模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过程,需要在数学抽象的基础上借助逻辑推理才能形成数学模型。数学抽象的起点就是生活,而且必须是学生的生活。尽管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小学生很难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体验,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并且帮助学生顺利地从生活走向数学。这既是数学抽象的过程,又是数学模型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当学生有了明确的模型意识之后,就能下意识地在生活与数学之间寻找联系,从而让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基础之上,夯实学生建筑数学知识的基础。

二是模型意识可以奠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建立在数学模型意识的基础之上。当学生具有了模型意识之后,他们不仅能够顺利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且能够拓展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拥有更敏锐的数学目光、更精确的数学思维,在运用数学语言的时候会更加熟练,这些都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育的表现。学生有了模型意识作为基础,这些表现在数学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发生。

二、小数教学中模型意识的培养

模型意识的培养一定是在建模过程中进行的,数学建模应当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体验。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模型并不是指狭隘的实物模型,广义的数学模型包括所有的数学概念与规律。在义务教育数学学习过程中,一般字母、数字、数学符号表达数学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还有图表、图形都是数学模型。当学生运用数学概念或规律去解释某一实际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数学模型可以运用的时候。因此,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模型意识的培养,最关键的是要从知识教学立意向模型教学立意转变。

“圆”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既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又体现着数学知识的诸多规律。如果教师能够从模型意识培养的角度来设计本内容的教学,那就可以打开一个新的教学空间。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寻找生活中的“圆”。

模型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就是生活中的素材,对于圆来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发现很多圆的存在了。这个时候教师要将发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学生个体发现多个圆形物体的存在,还是一个小组内学生各自举出圆的例子,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过程,会让他们建立起对圆的感性认识。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学生对圆的表象会更加清晰,奠定了模型意识培养的基础。

其次,尝试在纸上画一个“圆”,并探究圆的特征。

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画圆,实际上就是将形象物体转化为抽象圆形的过程,是数学建模的重要基础,是模型意识培养的核心环节。学生画圆的过程,是用“线”表征圆的特征的过程,无论学生想出怎样的方法去画出一个圆,都是对圆的特征的体验与把握。有了这一过程的存在,临摹画圆的学生就知道圆是一个“圈”,用对称法画圆的学生就知道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用钉子和细线画圆的学生就知道圆有一个圆心、圆周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当这些结论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分享的时候,学生对圆的认识会更加清晰。

有了上述两个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成功地掌握了圆的基本知识,而且经历了丰富的探究过程。通过知识的表征与过程的体验,学生对圆这一模型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模型意识的培养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实现。

三、从模型意识到核心素养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模型意识培养,不仅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变得更加深入。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是有意义的过程,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经历的过程。

当学生有了模型意识之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会更加高效,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观察现实世界,这也就打开了学生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大门;学生在观察现实世界的时候,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考,这种思考最初可能逻辑性不强,但在模型意识的驱动之下,学生的思考必然会从低水平的直觉思维走向逻辑思维,然后变成高水平的直觉思维,于是学生会逐步习惯以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数学知识的显性运用过程,也是数学模型开花结果的过程,更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为基础,铺设一条通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大道,这既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拥有了良好的状态,也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