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把握学情,深究概念教学
作者: 张利[摘 要] 为了精准把握学情,探究概念教学,文章以“因数和倍数”教学为例,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基于学情,建构倍数的概念;自主探究,发现倍数的奥秘;顺学而教,建构因数的概念;自主探究,发现因数的奥秘;巩固练习,后测学生掌握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乘法和除法算式计算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关键词] 因数和倍数;概念教学;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归纳或类比,猜想或发现一些初步的结论;通过法则运用,体验数学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数和倍数”一课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为后续利用倍数的知识探索2、5和3的倍数特征、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利用因数的知识探索分解质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做好铺垫。
一、课堂实录
1. 基于学情,建构倍数的概念
师:(出示倍数的前测单)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份前测单,题目是:你知道什么是倍数吗?画一画或举例说明。老师把大家的前测单做了整理,主要有四种观点:(1)倍数就是一组数里最大的数,比如2、6、10这三个数中,10是倍数;(2)倍数就是“谁是谁的几倍”,比如红花有2朵、绿花有1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6倍;(3)倍数是乘法中的积,比如8×7=56,56是倍数;(4)倍数就是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如24÷3=8,24是倍数;24÷4=6,24是倍数;24÷6=4,24是倍数;24÷8=3,24是倍数;24÷5=4.8,24是倍数。对于这四种观点,你有什么想说的?先独立思考,然后在4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第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倍数不一定是一组数里最大的数,比如12是12的倍数,它们是相同的;而且我们不能说“10就是倍数”,要说成“谁是谁的倍数”。
生2:我认为第二个观点是错误的,这里的倍数不是我们学过的“倍的认识”,所以也不是“谁是谁的几倍”。
生3:我认为第三个观点是错误的,倍数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两个数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应该说成“谁是谁的倍数”。
生4:我认为第四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个观点和第三个观点错误的原因是一样的,应该说成“谁是谁的倍数”。
生5:我有补充,我认为第四个观点中24÷5=4.8这样的小数是不可以的,我们是在不是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的。
师:既然这四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你们能说说什么是倍数吗?请你们把这四种观点改一改。
生5:第一个观点改成“谁是谁的倍数”,第二个观点改成“倍数和几倍不一样”,第三个观点改成“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第四个观点改成“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
设计意图: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定教”,先了解学生“在哪里”,再去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由学生的前测结果引出认识倍数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辨析四种观点中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倍数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发现倍数的奥秘
教师出示任务:
(1)写一写,请写出2、3、4、5、6这5个数的所有倍数;(2)标一标,在数轴上标出2、3、4、5、6这5个数的所有倍数;(3)想一想,你是怎么找出所有倍数的?
生6: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3的倍数有3,6,9,12,15,18,21,24……;4的倍数有4,8,12,16,20,24……;5的倍数有5,10,15,20,25,30……;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数的乘法口诀来找出它的倍数。
师:同学们,我们来观察2的倍数,你们发现了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7:我发现2的倍数都是2的乘法口诀里的数。
生8:属于2的倍数的数的个位都是0,2,4,6,8。我还发现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都是奇数。
师:我们再来观察5的倍数,你们发现了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9:5的倍数都是5的乘法口诀里的数。5的倍数的个位是0或者5。
师:请你们观察这些数的倍数,你们知道倍数的个数有多少吗?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最大的倍数是什么?
生10: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应用倍数的概念发现倍数的奥秘,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大任务: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些数的倍数,并让学生在列举这些数的倍数过程中探究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使他们发现找2的倍数就是2和某一个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或者把2依次与1、2、3……等数相乘,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其次,让学生发现2和5的倍数特征并认识偶数和奇数,使学生在观察2和5的倍数中建立初步的感性认知,在比较、分析和归纳中得出2和5的倍数特征;最后,让学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基本特征:倍数的个数有无限个,最小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 顺学而教,建构因数的概念
师:(出示倍数的前测单)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前测单研究了什么是倍数,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什么是因数。你能把刚才倍数前测单里的数学信息改成与因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11:第一个观点,2、6、10这三个数中,2是6的因数,2是10的因数。第二个观点,2和6是12的因数。第三个观点,7和8是56的因数。第四个观点,24÷3=8,3和8是24的因数;24÷4=6,4和6是24的因数;24÷6=4,4和6是24的因数;24÷8=3,3和8是24的因数。
师:你们能说说什么是因数吗?
生12:倍数和因数是一起出现的,乘数是积的因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师:看来在乘法或者除法算式中,都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它们是成对出现的。
设计意图:结合倍数的前测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蕴含其中的因数,把倍数关系改写成因数关系。这时,学生发现倍数和因数是成对出现的,乘数是积的因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因数的概念,沟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联系。
4. 自主探究,发现因数的奥秘
教师出示任务:
(1)写一写,请你写出3、9、18、19这四个数的所有因数;(2)想一想,你是怎么找出所有因数的?(3)找一找,倍数和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因为1×3=3,所以3的因数有1,3;因为1×9=9,3×3=9,所以9的因数有1,9,3,3;因为1×18=18,2×9=18,3×6=18,所以18的因数有1, 18,2,9,3,6;因为1×19=19,所以19的因数有1和19。
生14:我有补充,我认为1×9=9,3×3=9,虽然这里有两个3,但是我们写因数的时候只要写一个3就可以了。所以9的因数有1,9,3。
生15:我觉得我们写因数的时候要像写倍数一样,从小到大排列。比如9的因数有1,3,9;18的因数有1,2,3,6,9,18。
师:你们是怎么找出所有因数的?
生16: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口诀来找,也可以把这个数分别除以1、2、3……看被除数能不能除尽,如果能除尽就是它的因数。
师:你们知道倍数和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7:倍数和因数是同时存在的,都是在非0自然数里。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它本身。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实现了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的迁移,他们将探究一个数的倍数应用到探究一个数的因数。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过程中,第一步用乘法口诀思考哪两个数的乘积是某个数,所以这两个数都是某个数的因数;第二步在找因数中删除重复出现的数,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在学生找出这四个数的因数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倍数和因数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5. 巩固练习,后测学生掌握情况
出示巩固练习题:
(1)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或把除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7×8=56;1×11=11;45÷9=5。
(2)①36的因数有( ),其中最小的是( ),最大的是( )。
我是这样想的:( )。
②8的倍数有( ),其中最小的是( )。我是这样想的:( )。
(3)①2的倍数的特征是( ),5的倍数的特征是( )。
②判断:18,40,36,15,5,19,哪些数是2或5的倍数?
设计意图:适量的练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第(1)小题考查学生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找倍数和因数关系;第(2)小题考查学生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并且知道最大和最小因数、最大和最小倍数分别是什么;第(3)小题考查学生是否了解2和5的倍数特征。
二、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包括认识因数和倍数、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以及2和5的倍数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打破了原来的课时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顺畅。
1. 借助前测单,精准把握学情
前测单的目的是通过几道前测题了解学生的学情,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什么是倍数”这道前测题,不仅能了解学生对倍数的已有知识经验,还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在这节数学课上,并组织学生围绕前测单中这四种观点开展深入讨论,让他们在辨析中建构倍数的概念。同时,教师利用修正后的这四种观点,引导学生将其改写成与因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帮助学生建构因数的概念,体会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借助大任务,开展自主探究
大任务的设计减少了课堂中的一问一答,让学生在大空间中静悄悄地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发现知识的奥秘。本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师设计了一个大任务,让学生在写一写中探究找倍数的方法,在标一标中感受倍数的基本特征,在想一想中归纳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师同样设计了一个大任务,让学生在写一写中探究找因数的方法,在想一想中归纳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找一找中寻找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联。
3. 借助结构化,实现方法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结构化思维。在“因数和倍数”这节课上,教师先分再合,即让学生先从比较熟悉的倍数的概念入手,帮助学生牢固建立倍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将学习倍数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因数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牢固建立因数的概念;最后让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中感悟倍数和因数属于关系概念,明白它们是成对出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综上所述,学情是课堂的指向标,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也是课堂的探测仪,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因此,教师要用好学情这一教学资源,从学情出发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整合相关的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大任务中经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学习,最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