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视频 发挥大作用

作者: 金建松

巧用微视频 发挥大作用0

[摘  要] 微视频具有短小、直观、形象等特点,将其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课堂活力,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借助微视频进行教学可以节约时间成本,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感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微视频;教学效率;学习品质

“鸽巢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学生实际学习反馈来看,学生能够熟记这个模型,也能直接应用这个模型解决一些特定结构的数学或生活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蕴含其中的数学原理,因此遇到一些比较灵活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笔者将微视频引入课堂,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理解“鸽巢问题”的数学本质,提高学生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笔者以“鸽巢问题”的教学片段为例,展示微视频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丰富学生活动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辅助教学功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学过程

1. 巧用微视频,感知模型

师:抢凳子的游戏大家玩过吗?

生(齐声答):玩过。

师:谁来说一说游戏规则是怎样的?

生1:首先,将凳子摆成一圈,凳子数要比参加游戏的人数少1把;然后,参加游戏的几个人围着凳子转圈,当听到“坐”的口令时,参加游戏的人要抢坐凳子。因为凳子数比参加游戏的人数少1把,所以会有1个人抢不到凳子,抢不到凳子的人会被淘汰。每淘汰1人后撤下1把凳子,然后继续游戏,如此反复,直至得出冠军,比赛结束。

师:说得很好,表述清晰。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不一样的抢凳子的游戏。(教师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3个人围着2把凳子转,当听到“坐”的口令后,3个人必须全部坐在凳子上。

新游戏与学生心中的游戏有所不同,学生不知所措。

师:根据新游戏规则,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生2:1把凳子上要坐2个人。

生3:也有可能3个人挤在1把凳子上。

师:很好,我们现在看看视频中的小朋友是如何玩这个游戏的。

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至少有1把凳子上要坐2个人。

思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趣味性的“抢凳子”游戏为切入点,通过更改游戏规则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先提供时间让学生猜想游戏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然后用微视频的方式播放游戏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这样既能验证学生的猜想,又能节省时间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微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总有1把凳子上至少坐2个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生活中有许多“鸽巢问题”的原型,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加以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积累活动经验。

2. 巧用微视频,聚焦模型

师:将4支笔放进3个笔盒中,总有1个笔盒中至少有2支笔,你们认可这一说法吗?

(学生疑惑)

师:如果要解释这个问题,试想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呢?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准备3个笔盒和4支笔,看一看共有几种放法?请大家用方框表示盒子,用“|”表示笔,画一画几种不同的放法,能否得到以上结论?

教师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并巡视指导,然后组织学生互动交流。

生4:可以将4支笔全部放在第1个笔盒里。

师:是这样吗?教师播放4支笔放到1个笔盒的视频。(学生点头表示赞成,教师出示摆放结果,如图1所示)

师:我们用(4,0,0)来记录这种放法。将4支笔同时放进1个笔盒里还有其他放法吗?一定要放在第1个笔盒里吗?

生5:可以将4支笔分别都放在第2个或第3个笔盒里。

师:很棒,如果用如上放法进行记录,你会吗?

生(齐声答):(0,4,0)或(0,0,4)。

师:按照这种放法,不管怎么放,其中1个笔盒里都放了4支笔。在这里,如果不需要考虑具体放到哪个笔盒里,只考虑笔盒中笔的数量,可以将以上3种放法看成1种放法。

师:还有其他放法吗?

生6:在第1个笔盒里放3支笔,将另外1支笔放在第2个笔盒里,就是(3,1,0)。

教师根据生6的放法播放微视频,摆放结果如图2所示。

师:这里我们不考虑笔盒顺序,总有1个笔盒放进了几支笔?

生(齐声答):3支。

生7:还可以将2支笔放在1个笔盒里,另外2支笔放在另外1个笔盒里,记作(2,2,0)。

生8:还有另外1种放法,2支笔放在1个笔盒里,剩余的2支笔分别放进另外2个笔盒内,记作(2,1,1)。

教师按照学生所说的播放微视频,最终得到如图3、图4所示的结果。

师:对于以上2种放法,总有1个笔盒放进了几支笔?

生(齐声答):2支笔。

师:还有其他放法吗?

生(齐声答):没有了。

师:综合分析以上4种放法,看看是否得到最初的结论呢?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课件展示4种放法让学生对比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消除了之前的疑惑,认可了结论。

师:该结论中有哪几个关键词?你们如何理解呢?

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从结论中抽象出“不管怎么放”“总有”“至少”等关键词。对于关键词的理解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如何理解结论中的“总有”一词?

生9:肯定有,一定有。

师:“至少”如何理解呢?

生10:最少。

生11:我感觉用“不少于”来描述更恰当,也就是说一定有1个笔盒里的笔不少于2支。

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对以上结论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思考:教师将“抢凳子”游戏改编成“放笔”活动。活动之初,教师直接给出结论让学生理解,使学生陷入困境,此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做、动口说,并利用微视频进行展示,通过多感官参与让学生观察、理解“鸽巢问题”的基本原理。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为理性思维的升华奠定了基础。教学中教师用微视频展示活动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以此加深学生对“总有”“至少”的数学含义的理解,为后续建立“鸽巢问题”的模型积累了丰富的思维素材。

3. 巧用微视频,建立模型

师:我们刚才摆了4次得到结论,如果只摆1次,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呢?

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动手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很快有了发现。

生12:我是这样想的,每1个笔盒里放1支笔,这样3个笔盒里共放了3支笔,剩下的1支笔放在任意1个笔盒里,这样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盒至少放进2支笔。

教师用微视频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

师:结合视频的操作过程,请大家想一想,这种摆放其实是怎么分配的?

生13:平均分。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配吗?

生13:这样可以最快地解决分几个的问题。

师:对于以上过程,用算式如何表示呢?

生13:4÷3=1(支)……1(支),1+1=2(支)。

师:现在我们用一些实例验证一下,看看大家能否依据该方法快速得到答案。

教师提出问题:

(1)如果7只鸽子飞进6个鸽巢,会是怎样的结果?

(2)如果100只鸽子飞进99个鸽巢,会是怎样的结果?

思考:通过应用枚举法,学生理解了“不管怎么放”“总有”“至少”等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进一步猜想、验证,有效打通“鸽巢问题”模型的思维通道。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用微视频呈现假设思路,让学生直观感知平均分后剩1支笔必然产生的结果。通过微视频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时间,而且通过直观演示能够完整展示假设法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假设法的本质是一种逻辑推理,教师通过微视频可以将这一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从而让逻辑推理有迹可循,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平均分将思维过程和数学符号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发现“鸽巢问题”的规律,从而为数学模型的建立埋下伏笔。

4. 巧用微视频,完善模型

师: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里面至少放2个。是不是所有类似的问题都是这一结论呢?如果将7支笔放进3个笔盒里,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生14:假设每1个笔盒中放2支笔,则3个笔盒放6支笔,剩下的1支笔任意放在1个笔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盒里至少放了3支笔。

师:很好,你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一想法吗?

生14:7÷3=2(支)……1(支),2+1=3(支)。

师:很好,结合以上算式请大家想一想,这个至少数与什么有关呢?

生15:与商和余数有关,至少数=商+余数。

师:不错的想法,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现在我们一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8支笔放进3个笔盒里,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问题给出后,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根据生15给出的模型得到这样的结果: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盒至少放进4支笔。学生给出的解释是8÷3=2(支)……2(支),2+2=4(支)。

师:很多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至少放进了4支笔,你们认可这个说法吗?

教师给出问题后,学生进一步思考、验证。

生16: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将8支笔放进3个笔盒里,每1个笔盒先放进2支笔,这样还剩下2支笔,而这2支笔不一定放在1个笔盒里,所以至少数应该是3。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请大家结合视频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呢?

教师播放8支笔放进3个笔盒里的视频。视频中先是展示平均分的过程,然后展示将剩余的2支笔放进同1个笔盒里和放进不同笔盒里的过程。

师:结合以上视频说一说,至少数和商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学生达成共识:至少数=商+1。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推理、归纳等活动得到“鸽巢原理”。

思考:对于“鸽巢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将“鸽巢原理”告知学生,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套用来解决问题。但是不经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将很难理解其数学内涵。基于此,本环节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模型化,探索“至少数”与“商”的关系。在活动中,受定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得到“至少数=商+余数”这一错误模型。为了突破定式思维的影响,教师适时地提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并结合微视频进行验证,以此顺利地建立《鸽巢问题》的数学模型。本环节借助微视频直观演示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即尽量多地“平均分”笔,然后分配剩余的笔,剩余的笔无论分配到哪个盒子里,总有1个盒子的笔比平均分得到的笔至少多1个。借助视频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认清了“鸽巢问题”的本质,形成了“鸽巢问题”数学模型。

二、教学思考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因此习惯“大包大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灌输”的方式讲授知识,学生则“机械式”地背诵知识,这样的“教”与“学”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会降低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阻碍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全面展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微视频直观呈现“鸽巢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分析等活动,主动参与“鸽巢问题”模型的建构,揭示了“鸽巢问题”的本质,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微视频的辅助教学功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