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准“立足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作者: 刘启翠[摘 要] “立足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支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本质,在学生知识发生处开展教学;要立足于学情,在学生认知困惑处开展教学;要立足于任务,在学生学习关键处开展教学;要立足于应用,在情境链接处开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立足点;深度学习
在深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如何从“知识中心”的教学转向“学生中心”的教学?一个重要的方法、策略和路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准“立足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立足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二是具体学情,三是设计研发的问题任务,四是教学情境。这些方面构成了学生数学发现、证明、创新、预判等课堂学习的主要抓手。教师不仅要找准“立足点”,而且要利用“立足点”,让“立足点”能发挥自己的教学功能,彰显自身的教学价值。
一、立足本质:在知识生发处教学
本质是数学学科知识的特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本质。所谓“本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关键属性、核心特征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立足于数学学科知识本质,教师要在数学学科知识的生长处、生发处、生成处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提升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生成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几分之一”,二是认识“几分之几”。这种认识是一种初步认识,其认识的分数都是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等平均分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如让学生“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等。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体的过程,经历从平均分的份数里表示相关份数的过程,才能形成对分数的认识。通过直观性操作,学生能有效发展、提升直观操作性思维;通过直观的平均分操作,学生能深刻认识“分数线”“分母”“分子”等分数中构成要素的相关内涵、意义。学生只有把握了分数的基础性意义、整体性意义以及局部性意义,才能理解、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为后续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单位‘1’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相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立足于数学学科知识本质开展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知其然”,还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知其所以然”。立足于本质是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的明智选择。
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本质是一个事物“是其所是”“成其所是”的东西[1]。本质性的东西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重要属性、方面。这就启示人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本质的过程中,不仅要认识作为结果形态的静态的数学知识,更要认识作为过程的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经历数学知识“成其所是”的过程,真正理解数学学科知识本质。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属性方面的比较。只有学生从源头上、区别上、思想上、逻辑上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才能对数学学科知识本质获得通透性的认识。
二、立足学情:在学生困惑处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要立足于数学学科知识本质,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脉学生的已知、未知,了解学生的认知困惑、障碍、问题,洞察学生数学认知的疑点、盲点,捕捉学生数学认知的误区,所形成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等。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明辨是非。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认知、年龄、心理等普适性、大众化的特征,更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倾向、风格、特点等,也就是要求教师要了解、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的学情[2]。学生的具体学情是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区别对待、分层对待。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往往根据以下两个方面来研判:一是图形两侧的图形完全相同;二是图形的两侧的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为了厘清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破除自己的迷思,笔者着眼于学生的困惑、迷思,在教学时呈现了很多变式性、辨别性的图形让学生判断,从而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通过暴露学生的错误,能让教师把握到每一位学生的具体学情,认识到每一位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独特性理解、迷思等。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两边图形相同就是轴对称,并且这种认识根深蒂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图形对折后重合”与“两侧图形完全相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不能让学生理解,只能通过操作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学中,笔者聚焦核心概念——“对折”“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操作、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操作,去证明(或者反证)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数学教学就能切入学生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让数学教学内容不游离于学生的认知视野。只有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才能对教学进行精准设计,从而通过数学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探究。
学生的具体学情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态、样态。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反馈、评价。在上述“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对图形对称性的研判做出及时、有效、积极的学习反馈、评价。及时、有效、积极的反馈评价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下一阶段学习的具体学情。只有及时、有效、积极的反馈、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真交流、真合作、真表达。
三、立足任务:在学习关键处教学
找准学生数学学习的“立足点”,不仅可以着眼于课堂教学对象——数学,可以着眼于课堂学习主体——学生,而且可以着眼于课堂学习本身,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重点、难点等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准设计问题、任务等,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等方式,推动学生的高质量学习。
任务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载体、媒介,也是驱动引擎。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设计研发任务,有效利用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任务可以设置成问题,也可以直接呈现出来,形成富有挑战性的项目。比如“认识厘米”这一部分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板块中“空间度量”的“种子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度量方面的基本特征:“正则性”,即“度量单位与度量对象属性的一致性”;“有限可加性”,即“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运动不变性”,即“量的大小不受物体形状、位置、大小等因素影响”等。基于对数学学科知识本质属性的把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定标准”,让学生尝试建立一个标准性的计量单位;二是引导学生“数单位”,即让学生看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计量单位;三是引导学生“得结果”,即让学生从自己创造的刻度尺的任意一个刻度开始测量。这样层次分明的任务驱动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联的知识如“角的度量”“长方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时分秒”“千克和克”时进行关联、类比迁移。立足于任务,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理解学习本质,形成对相关问题解决的通法,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本质的理解。
立足于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创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任务,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教师要充分发挥任务的导学功能,彰显任务的导学价值,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从而开展自主性、自能性的数学学习。
四、立足应用:在情境链接处教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指向应用,应用能彰显数学学科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应用实施数学教学。但应用不是做习题,那样会陷入“题海战术”。为了让数学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用情境将数学与应用链接起来,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一是要遵循趣味性原则,二是要遵循探索性原则,三是要遵循拓展性原则。情境性的应用能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意义和价值。
比如教学“相遇问题”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相遇问题的出发点、行走方向、行走方式、相遇点、相遇后是否继续行驶等方面不断变化,从而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如“相向而行、同时相遇”“相背而行、同时停止”“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行驶”“相背而行、到达对方的处所后继续行驶”“封闭线路行驶相遇”等。这些丰富的行程情境能让学生深刻认识相遇问题的本质,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解决模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多样化、丰富性的应用,改变凭借模仿简单学习知识现状,走向一种迁移性学习、运用性学习。一方面,学生的情境应用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灵活的、灵动的辨析、筛选、应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的情境应用往往是非线性的、非常规性的,它能突破学生的认知、思维定式,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在情境中巩固、应用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是巩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这种使用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素养。
“立足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锚桩,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锚桩。在引导学生数学生活化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应用的立足点,要根据立足点创设情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数学知识应用之中。数学应用是从数学到生活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既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性意义,感受数学离不开生活,也让学生看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水乳交融的关系。
“立足点”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支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立足点”,立足本质、立足学情、立足任务、立足应用,在知识发生处、学生困惑处、学习关键处、情境链接处开展教学,真正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依托立足点,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数学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参考文献:
[1] 沈晓霞. 让数学融入生活 让生活滋养数学[J]. 青海教育,2015(Z3):69.
[2] 王广梅.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以小见大”[J].小学教学参考,2019(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