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形结合: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 姜兴海
[摘 要] 研究者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例,揭开数形结合辅助教学的“奥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以“形”助“数”,让算理有方向,让学习有“心向”;由“形”及“数”,探寻解题关键,拓展解题思路;以“形”促“数”,促进概念理解,让学生会建构。
[关键词] 数形结合;数学学习;数学思维
大量实践表明,数形巧妙结合后与抽象思维相沟通,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数和形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数形结合彰显了代数与几何的精髓。几何的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代数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把握。基于此,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精准把握知识与方法间的联系,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指导教学,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数学学习“活”起来。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以“形”助“数”,让算理有方向,让学习有“心向”
想要数学学习具备有意义的“心向”,自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先决条件。情感作为学习“心向”的核心成分可以让学习更深入、更有效。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作为难点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以“形”助“数”,对于抽象的算理教学来说十分有效,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呈现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让算理有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心向”。
案例1 连续进位加法
问题:笔算376+284。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图1,这是一个方格图,看完图你们准备先算什么?(学生观察并思考)
生1:我会先计算零散的,将6个小方格和4个小方格加起来,结果是10个小方格,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整十方格上再加上1个,即加上1个十。
师:很棒的想法,那还有单个的小方格剩余吗?
生1:没有了。
师:那是不是说明个位上的数应写0了?(学生连连点头)
师:那现在有多少个表示十的小方格呢?(学生观察并数了数)
生2:图1上有7个十和8个十,还有新加上的1个十,这样一共就有16个十。下一步可以将10个十转换为1个百,加在左边的整百方格上,这样一来,就剩下6个十了,所以十位上的数是6。
师:非常棒的思路,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下一步该做什么呢?
生3:下一步就是观察最左边的整百方格,图上有3个百和2个百,再加上新来的1个百,这样一共就有6个百,那么百位上的数就是6。最后再把结果写上去,即660。
师:根据你们所述的计算,我们得出了图2所示的算式。在计算中,我们运用到了什么?
生4:相同数位的数字相加,满十就需向前一数位进一。
用直观的形去辅助数,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上案例中,如果教师直接将计算本题的要点抛给学生,学生必定会困惑,且无法获得属于自己的算理。这里,教师巧妙地从“格子图”入手,将抽象的数和格子图联系起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直观感受计算的过程,参与到知识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中去,在披荆斩棘中让问题迎刃而解,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二、由“形”及“数”,探寻解题关键,拓展解题思路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的阶段,在推理运算性质时存在较大的问题,此时需要教师恰当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关,提升解题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去画、去涂、去做,用画图策略去整理问题,由“形”及“数”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2 分数的初步认识
问题:妈妈从蛋糕店买回了1个蛋糕,妹妹吃掉了这个蛋糕的,哥哥吃了剩下的,妹妹认为哥哥吃得多,哥哥认为妹妹吃得多,你觉得妹妹和哥哥谁吃得多?
师:谁能列式解决本题?(学生读题后一脸茫然)
师:对同学们来说,这个问题的确有难度。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借助一些方法,让它变得简单一点,谁有好办法?
生1:我们可以画个图来试一试?
师:非常好的建议,那你们就试一试吧。(学生拿出白纸尝试画图)
生2:如图3,我用一个圆形表示这个大蛋糕,妹妹吃掉了它的,那我就将这个圆均分为5份,先把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剩下了3份,哥哥吃了剩下的,也就是3份中的2份,再涂上颜色。现在就可以比较了,结果清楚明了,妹妹和哥哥吃得一样多。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极少能主动发生,教师要做好“先行组织者”,提供好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触动数学思维。以上案例中,如果教师只是抛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和表达数量关系,学生只会是“一头雾水”。这里,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引导他们去画图,用“形”的直观去表现“数”的抽象,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经历从“困顿”到“觉醒”的过程,最终走向“清楚领悟”。
三、以“形”促“数”,促进概念理解,让学生会建构
对理解能力、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都比较薄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有难度,这就给数学概念教学带来了阻碍。一些教师依旧沿袭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原本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在面对抽象概念时更加无所适从。为了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简便性,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具体化的形象将概念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完成对概念内涵的体悟和解读,让数学概念学习轻松而深入。同时,学生在探索和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加快抽象思维的形成和构建。
案例3 分数的意义
活动1:你认识吗?给你一个月饼,你能分出它的吗?
活动2:你能找出图4中圆的吗?
活动3: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呈现这张纸片的,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
为了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形”促“数”,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促进表象的建立,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概念,促进概念的深度构建。以上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去认识分数。学生在呈现时,无论如何折,本质不变,都是将这张纸片平均分为4份,取其中的1份。这里,学生在思考、操作和活动中不仅实现了对分数本质的理解,建构了属于自己的数学概念,还能实现思维的创新。
总之,数与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以“形”助“数”,由“形”及“数”,以“形”促“数”。数形交融能充分帮助学生厘清算理,掌握数学概念,学会科学的解题方法,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并不断走向深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