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学课堂: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作者: 李名铭
[摘 要] “立学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立学课堂”,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要设计“慧学”方案,要进行“适学”指导,要打造“共学”平台。教师要通过构筑学生“学”的场域,蓄积学生“学”的动能,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慧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立学课堂;学为中心
“立学课堂”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建构“立学课堂”,教师要设计“慧学”方案,要提供“适学”引导,要搭建“共学”平台。“立学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还关注学生“怎样学”“为什么这样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定位“教”、设计“教”,以学定教、因学施教。教师要提供支架,构筑学生“学”的场域,蓄积学生“学”的动能,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慧学”。
一、设计“慧学”方案:对学生“学”进行整体谋划
根据“立学课堂”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出发,规划、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教师要积极设计“慧学”方案,对学生的“学”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谋划。设计“慧学”方案时,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能。
比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周末,小明和小红一起吃巧克力。小明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小红吃了这块巧克力的,他们一共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借助经验性的情境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自能性的思考:一是引导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索,比如将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将同分母的分数根据分数的意义转化成图来进行计算,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数学思考等;二是引导学生“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算法”,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外显操作要义,即“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从“分数的意义”出发,学生能认识到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个几分之一,合起来就是“几个几分之一”,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涂一涂、画一画、做一做、想一想,让学生自主归纳、概括、建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基于学生视角对学生的“学”进行整体谋划。整体谋划不是让教师越位,不是让教师越俎代庖,而是让教师跟进学生的数学学习,适度介入学生的数学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学习,助推学生的学习。设计“慧学”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群策群力。
二、提供“适学”引导:对学生“学”进行细节指点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有尊严地立身”。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进行启发性、引导性的指点。通过细节指点,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行为,培养学生的认知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树”,形成技能的“生长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手脑协同活动,以便让学生的数学认知成为一种具身性、完整性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具身认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创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中“立”,在“立”中“学”。教师要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适度介入、适度指导,以便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自洽”。
比如教学“条形统计图”时,很多教师常常提供一个“半成品”,即先提供一个条形统计图的框架,然后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直条,并标注数据。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被动化、肤浅化层面,导致学生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呆板地开展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少有探究的乐趣,更难有探究的激情。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学”的视角和立场,优化整合相关学习素材、资源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首先,出示一组学校社团活动中各个小组人数的统计表。借助这张表格,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示相关的数据:有的学生画了统计表,并在统计表中画了许多的“正”字;有的学生画了统计表,并在统计表中填写了相关的数据;还有的学生画了方格图(条形统计图的雏形)等。
然后,在学生多样化探究的基础上,笔者抓住学生画的“格子图”,引导学生对“格子图”中的涂色部分(直条)等进行优化,引导学生建构横轴、纵轴,引导学生标注条形统计图的标题、相关数据、日期等,让学生不断完善条形统计图。学生积极地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发现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更直观。这样的“学”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立学”,通过教师逐步、逐层引导,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学习的主体、主人。
建构“立学课堂”,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整合学生零散的活动经验,应用学生全新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寻找学生数学思维的突破点,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的延展点等。教师要对学生的“学”进行精准性、精细性、精致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探究,让学生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生命的自我生长。
三、打造“共学”平台:对学生“学”进行展示评价
建构“立学课堂”,要求教师打造平台,对学生的“学”进行展示、反馈、评价。在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契机,给学生提供探究、合作、展示的机会,赋予学生更大的、更自主性的表达、展示时空。在“共学”平台上,学生的“学”超越了传统的“书本世界”,超越了传统的“纸笔展示”,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根基。“共学”不是对个体自主学习的一种拼接、杂糅,而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整合、延伸、拓展、提升。
在“学”的展示过程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耳朵和双手,引导学生在自主性学习基础上进行“对学”“共学”“群学”,引导学生融洽互动。比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笔者在黑板上书写了“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相关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参照物”“方向”“角度”“距离”。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海上搜救船只”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精准确定被搜救船只在大海上的位置?教学中,笔者以这个问题作为“大问题”,驱动学生开展积极的研讨:有的学生认为必须先要有一个位置确定的“参照物”,然后要知道被搜救船只在这个参照物的什么方向。根据学生的要求,笔者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参考数据,被搜救船只在灯塔的东北方向。对于多媒体提供的信息,有的学生认为要精准确定船只的位置,不仅要知道船只在灯塔的哪个方向,还要知道船只在灯塔什么方向的多少度处。根据学生的建议,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东北方向的两个30°(其中一个是北偏东30°,另一个是东偏北30°或者北偏东60°),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区分这样的两个30°?有的学生认为还应添上距离,从方向的“面”到方向的“线”,由此准确定位被搜救船只。在学生的研讨中,学生借助“参照物”“方向”“角度”“距离”等相关要素,精准确定了被搜救船只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成为一个“积极的旁观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共学,就是要让学生踊跃地展示、合作共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由主角转变为配角、由主演转变为导演,让学生从幕后走向前台,充分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生成性、合作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探究能力。
建构“立学课堂”,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立学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根本性改造,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为基础。“立学课堂”要引导学生自学、互学、共学、展学:通过“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让学生的生命获得解放与舒展。建构“立学课堂”要让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我慧学”“我乐学”。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设计“慧学”方案,提供“适学”指导,打造“共学”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世界的建构,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和发展其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