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 张泽琦

试析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0

[摘  要] 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非常重要,但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基于此,笔者尝试对计算教学进行改革,通过设计适切的教学情境、有创意的探究活动和有层次的强化练习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计算教学;教学情境;探究活动;强化练习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常常发现学生比较反感计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计算课的枯燥乏味。倘若计算教学时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不停计算和刷题,教学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倘若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则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教学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计算教学?笔者尝试对计算教学进行了改革,下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以激活思维为指向,发挥教学情境的载体作用

适切情境下进行数学学习,不仅利于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体验和思维,还利于意义建构。但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合,才能使其被学习内容所吸引,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情境的创设并非贪图课堂气氛的热闹非凡和学生的新奇,而应以激活思维为指向,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载体作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自然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

案例1  乘加乘减

师:下面,请大家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PPT出示情境图1)

生1:我看到有3个鱼缸,每个鱼缸中各有4条鱼。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条鱼?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第2个图。(PPT出示情境图2)现在请大家重新找寻已知信息,提出问题并计算。

生2:根据情境图提问“一共有多少条金鱼”,可列式“4+4+4+2”。

生3:也可以列式4×3+2。

师:非常好,那这两个算式你们会计算吗?(学生思考片刻)

生:会。

师:请说一说你的想法。

生4:可以先算4×3=12,再算12+2=14,得出4×3+2=14(条)。

师: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观察下一个情境图。(PPT出示图3)

师:大家看,现在生物组养了图3所示数量的金鱼,刚好数学组过来取走了2条,现在还有多少条金鱼?

生5:可列式4×4-2=14(条)。

师:你是如何计算的呢?

生5:我是先算4×4=16,再算的16-2=14。

……

教材中例题是将4个鱼缸同时呈现的,它的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作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载体,直接出示4个鱼缸,难以充分体现出数学思考的历程。因此,本课中所中呈现的情境是将一个完整的情境图分两次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将图示与算理巧妙融合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发散和流畅的训练,进而从根本上领悟算理和掌握算法。在这样巧妙的情境中,可以说教学情境基于思维,学生探究围绕思维,从而积累了“原始”的数学发现的经验。

二、富有创意的探究活动设计,铺就通向算理的有效路径

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比灌输更有效。为此,我们应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包含教师的直观演示,给学生直观体验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并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笔者发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过操作环节的设计,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抽象的算理能够在操作活动中形象地显性化,促进学生创造性地构建概念,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对算理理解的层次更为深刻。

案例2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例题:52个面包平均分给二(1)班和二(2)班,每个班可以分到多少个?

师:请大家列式并用竖式计算。(学生尝试计算)

生1:老师,到了十位上商2,下一步该如何完成?(其他学生也发出相同的疑问)

师:既然大家都不理解,我们就试着动手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请大家取出52根学具小棒进行操作。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操作后得出结果。

方法1:首先,将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一份1根;接着,将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余下1捆;最后,再将这1捆平均分成2份,一份5根;最终得出结果每份26根。

方法2:首先,将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余下1捆;接着,再将这1捆平均分成2份,一份5根;最后,将2根小棒平均分2份,一份1根;最终得出结果每份26根。

方法3:首先,将5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余下1捆;接着,再将这1捆和2根合并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一份6根;最终得出结果每份26根。

师:刚才大家在实践中得到三种方法,请你们比较这三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更好些,再试试看有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应用到刚才的竖式计算中去?(学生展开讨论,很快得出结果)

生:第三种方法不仅简捷,而且可以用竖式记录,也就是被除数十位上余“1”后,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接着往下除。

以上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而且借助实践操作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同时,适宜的操作活动和适切的合作探究很好地为沟通算理和除法算式间的联系提供方法。整个操作活动中思考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除法算式计算的算理,实现了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的跨越。

三、利用有层次的强化练习,有效提高计算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水平往往都会随着数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提升,而要想提升,有针对性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学生计算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也随着练习的强化而提升。但要想选择的练习有针对性,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提升能力,例题和习题的情境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还应该有层次性。与生活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有层次性有助于扎实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1]。

案例3  混合运算

练习1:画一画,用“_____”标出先算的。

第一组:32+3×20  32+3-20

第二组:17×3+20  17-3+20

第三组:56-7×8   56÷7×8

观察以上三组算式,说一说每一组中两个算式各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练习2:改错。

(1)50+50×7 (2)40-7×4

=100×7        =28-40

=700          =12

(3)15×3-25

=45-25

=20

练习3:(1)(如图4)红红想要买1份杧果奶冻和2份香脆薯片,应付多少钱?请试着用综合算式和递等式计算。

(2)请挑选和购买你喜欢的食物,再用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并请你的同桌猜一猜你买了什么。

教师常常感叹学生计算基础差、计算能力薄弱,殊不知如果教师能在练习上多想点儿“招儿”,多加点拨和训练,往往可以改变现状。事实上,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练习的重心瞄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设计出多种题型来引导学生比较和发展,才能达到发展数学思维和训练计算技能的目的[2]。上述案例中,教师提供画思路题、改错题及开放情境题,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入理解计算。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在完成情景题时,不少学生发出感叹:数学居然可以这么有趣!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方法、技巧上的引导,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载体作用,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活动,设计有层次性的强化练习[3]。当然,智慧的教师必定有智慧的教学策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计算高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傅琴华. 加强算理教学  提高计算能力[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12):81-82.

[2]  余璐露. 明算理,懂算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三次对比教学[J]. 四川教育,2019(2):20-21.

[3]  潘兴发.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路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19):146-147.

作者简介:张泽琦(1996—),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