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江霞 陈俊
随着英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读后续写新题型也相继进入各省高考的考查范围,在增加写作权重的同时,对高中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的第七条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评价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师亟需转变模板化、套路式写作指导的思路,探索科学有效的读后续写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下面以高一第一学期一次读后续写活动为例,具体阐述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写作教学实践探究。
1.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读后续写教学设计
1.1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内容有趣的阅读材料,难度应符合Krashen的i+1原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太难而产生压力。
本次续写活动的阅读材料讲述的是小男孩Tony在妈妈生病期间帮妈妈洗衣服,结果不小心把妈妈最喜爱的白色连衣裙染成了粉色。该材料是一篇350词左右的记叙文,提供的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场景,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同时,故事的叙述过程比较紧凑,对学生的阅读细节能力具有一定挑战性,如果学生阅读速度过快或马虎,就会忽略使得白裙子变成粉色的罪魁祸首——一双被放进洗衣机的红袜子,从而对故事发展的脉络产生偏差。
阅读材料的结尾是:Everything seemed clean and Tony felt proud. Then he pulled out a pink dress. 给出的两段续写开头语分别是:(1)But as far as he could remember, there was no pink dress in the laundry basket.(2)Tony nervously knocked at his mom’s bedroom door again with the pink dress in his arms.
所选材料阅读难度不大,人物关系简单,故事情节发展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预测,旨在引导学生发现Tony 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在综合语言、文化、思维和能力的写作活动中发挥英语学科育人的目的。
1.2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入学两个多月的学生,读后续写是他们在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接触的新题型,对此明显有一种畏难情绪。首先150词的续写词数让他们望而却步,其次,学生对于如何根据所给开头语续写两段并使之情节合理有点不知所措。为了在高中起始阶段缓解学生对续写的紧张和焦虑,笔者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续写之前,在班级组织了两次合作续写。
笔者先按班级人数分成3-4人一个小组,采取异质构组的形式,便于小组内程度较好的学生帮助程度较差的学生。在合作续写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对于故事情节的走向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讨论得很热烈,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对续写的思路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下一次的续写也充满了期待。基于以上学情,笔者安排了本次独立续写。
1.3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学习和评估三者是内在统一的,而教学目标能为三者更好地协调整合提供基础。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次读后续写活动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在本节写作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运用阅读策略获取材料提供的细节信息,包括主要人物、具体事件以及造成事件发生的原因等;
(2)结合阅读材料的结尾和所给的两段续写开头语,分析并准确预测每段续写的主要内容;
(3)整理写作思路,搭建合理框架,组织语言,完成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两段续写;
(4)依据教师提供的自评表和同伴互评表,发现自己和同伴写作中的问题,欣赏同伴作品中的优点;
(5)认识到主人公Tony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母亲生病期间,主动承担家务活;对意外酿成的过错选择主动承认。
1.4教学活动设计
《课标》指出课堂评价活动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为检测教学目标服务。在确定以上教学目标之后,笔者据此设计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续写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见表1)。
2.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读后续写教学实践
Activity 1. Reading
读后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拥有阅读所给材料的时间,教师不应为了节省时间,然后简要介绍材料的内容,甚至提供续写的思路,这样会扼杀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材料内容进行探索的心理。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并记录大致所需时间,为后面写作总体评价活动的开展收集学习证据。
Activity 2. Questions
教师的提问和反馈是重要的评价手段,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进一步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是基本正确还是有偏差,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针对本次选择的阅读材料,在学生完成阅读活动之后,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Question 1. What color was Tony’s mom’s favorite dress?
Question 2. Where was the white dress after the wash?
当以上问题刚刚呈现在幻灯片上,学生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然后笔者采取了延时反馈的办法,不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予评论,留下一点悬念,让学生带着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来到续写的下一个环节。
Activity 3. Writing
在正式写作之前,笔者引导学生首先绘制简单的故事情节发展结构图,梳理所给信息,同时结合所给的两段开头语,列出这两段的写作要点,厘清写作思路,然后开始写作。根据对材料的解读,故事情节发展结构图可以这样呈现(如图1)。
在学生绘制完成的结构图中,虽然在形式上跟图1不一样,但是大体思路一致,对故事情节的预测是正确的。不过,也有不少学生出现理解偏差,他们把续写第一段的开头语“..., there was no pink dress in the laundry basket. ”理解为“粉色裙子怎么不见了?”,然后续写的思路就是Tony很担心妈妈会责怪他,于是他想了各种办法来弥补这个过错,包括从存钱罐里拿出零花钱去买了一模一样的粉色裙子给妈妈,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思路。对此,笔者没有采取立即纠错的方法,而是把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记录下来,为后面开展的总体评价收集学习效果方面的证据。
Activity 4. Assessments
在对学生读后续写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坚持以评促学的原则,对作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笔者首先对写作前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集体反馈,然后再展示材料的故事情节发展结构图(图1),并对学生阅读及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做了介绍和分析,通过教师的总体评价,学生对自己这次写作的完成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接下来,学生根据笔者提供的自我评价表(表2)和同伴互评表(表3)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自评中,学生能反思自己这次续写的总体完成情况。在互评中,学生能发现同伴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对自己作品的认知。
写作活动结束之前,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从Tony身上学到了什么,他们用了一些正能量的词积极分享了对Tony的认知,例如:considerate, caring, smart, brave, honest, reliable等。此外,根据写作过程中收集的学习证据,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日常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显得很陌生,说明他们很少从事家务劳动,对于不同颜色的衣物在一起洗涤会染色的事情不了解,所以引导他们要树立劳动意识,要乐于承担家务活,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有效组织本次教、学、评一体化写作活动,实现教师“教”的真正价值,达成英语学科育人的目标。
3.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每天都应发生在课堂中。面对读后续写新题型,教师应结合写作的教学内容和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化评价内容,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欲,鼓励学生融入到评价活动,让师生共同成为实施评价活动的主体,真正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王静文, 应建芬. 我国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研究述评与启示[J]. 基础外语教育, 2021(02):3-11.
[3]王蔷, 李亮. 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05):114-120
【注:本文系安庆市第九批教育内涵项目、安庆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立项课题 “基于大观念的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AJKT2022-1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