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阅读教学设计, 渗透学科育人价值
作者: 刘静宇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活动,是学生理解、领悟、吸收、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收获作者的思想,碰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影响到自己的思考甚至于行动,也就提升了自己的成长。即阅读要重视情感的体验,通过阅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挖掘,留意文本细节,理解诗歌,抓住学生情感的生成点;品析诗歌,深刻挖掘文本背后渗透的育人价值内容。创造诗歌,加工,组织和创造,基于此,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渗透,教师必须优化阅读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目标描述、内容标准方面对诗歌教学作了阐述,要求学生感知歌谣中的旋律。基于此,本文以诗歌教学为例,探讨如何优化初中阅读教学设计,渗透学科育人价值。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7 Mom knows Best。阅读教学设计围绕诗歌Mom knows Best展开。该是个描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互动,以细节描写引发学生的反思,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品析诗歌”,“创作诗歌”三个环节,感知语篇主题,挖掘主题意义,以此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1. 理解诗歌:在情境中引发兴趣
诗歌作为文本特征独特的文学作品形式,有着用词精炼、语言生动的特征,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语篇类型。在诗歌阅读教学设计中,要想实现育人价值的渗透,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结构、主题意义,让学生感知并理解诗歌语言表达的意义与文化价值,使学生从诗歌语篇中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的英语阅读知识结构。
1.1借“视频之手”,入诗歌之门
学习兴趣是激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能力的基础,产生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阅读教学有序开展的内在影响因素,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诗歌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依托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将学生带入诗歌世界。
在“Mom knows Best”诗歌阅读的开端,教师为学生播放其熟知的“游子吟”,以母爱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视频的驱动下,进入诗歌世界,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2依“插图之力”,测诗歌之景
预测是初中生应掌握的重要阅读技能,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逻辑能力的有效发展。观察教材插图、解读诗歌标题,基于此,预测诗歌的背景信息,会使诗歌阅读教学更具趣味性、目的性,化解“诗歌理解”的难题。
教师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他们是如何相处的?
(2) 这个标题是什么意思?根据图片内容和标题,你认为你将要阅读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在观察插图、解读标题后,自主预测背景信息,思考如果自己是作者将会从哪些方面入手写作。在该环节落实了学生“通过图片、标题预测文章大意”能力的培养。
1.3优“朗读之形”,感诗歌之境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题。在朗读活动中,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内环,实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而且,配乐跟读、角色扮演的朗读形式为枯燥无趣的语音练习添加了几分趣味,让学生切实感知、理解诗歌的语言以及表达的意境。
教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三人小组,分别扮演母亲、诗人,还有一名学生复杂旁白。三人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而且,在学生朗读演绎的各个环节,教师询问学生:这样的场景是否会出现在你的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如何相处?我们应怎样处理家庭矛盾?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的讨论,更具德育价值,让学生在朗读中、角色扮演中,反思自己,学会关爱和理解家人。
2. 品析诗歌:在任务中深度探究
2.1划分诗节,挖掘诗歌内涵
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关键词提取文章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一能力实际上就是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思维品质。在每个段落主题句、关键词的寻找中,段落大意、文章主旨的概念中,学生的概括能力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划分诗节,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概况出每一节的内容,明晰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切实提升阅读技能。
本首诗一共有四段,教师要求学生“获得诗歌描写的六个年龄段”,“梳理诗歌的时间线”,“围绕时间线给整首诗分段,并匹配每个段落的大意”。经过文本阅读,内容分析,学生将诗节划分如下:
Part 1: Be tired of mother’s love.
Part 2: Think back to mother’s love.
Part 3: Enjoy mother’s love.
2.2合作细读,梳理诗歌结构
在文本细读中,教师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语篇,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互相帮助,深度探究语篇主题。因此,在文本细读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明确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梳理诗歌结构、感悟诗歌内涵。
围绕“Mom knows Best”的三个段落,阅读任务设计如下:
Part 1:勾画出表现母爱的单词和句子,感受母亲无私的爱。
Part 2:在每个阶段,妈妈为作者做了哪些事?或者对他说了哪些话?(请根据阅读所得,绘制对比图)为什么在某些阶段,作者会和妈妈顶嘴?
学生在Part 1,勾勒出孩子成长中母亲无私的爱,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汇;在Part 2获取作者在三个年龄阶段与母亲互动的事实信息,自主概括作者与母亲关系发展的脉络,整合细节,形成结构性知识,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完成“母亲的反应”与“儿子的回应”的对比图。
2.3创作诗歌:在迁移中实践创新
在完成了诗歌的理解与品析后,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诗歌的美。这时,教师应搭建“迁移应用”的支架,鼓励学生在“推理论证”,“批判评价”,“想象创造”等创新活动中,实现读写思维的综合提升。通过挑战性、思维型兼备的“创作诗歌”任务,为迁移应用创造条件。并且,引导学生在全新的语境中,围绕结构化的诗歌知识,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理性表达观点,彰显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推动学生能力向着素养的有效转化。
3. 创作诗歌:在迁移中实践创新
3.1推理论证:以问题为支架
诗歌的创作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应将创作任务进行分解,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诗歌阅读中掌握写作技巧。以驱动性问题的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诗歌结构、内容、语言、主题的推理和论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时机,实现读写的深度融合。
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驱动性问题:作者在每个阶段对他妈妈有着怎样的情感?
该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以“动词、语言描写”作为线索,自主推论“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母亲的情感态度和具体变化”。紧接着,引导学生围绕“作者为何写下了这首诗?”这一问题探讨写作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在内容的分析中明晰主题意义“感恩父母”。学生在自主讨论、观点阐述中真正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之深”,学会了“如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加深了对于诗歌主题意义的深度理解。并且,在学生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驱动性问题,并没有设置“唯一标准”的正确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讨论、创意表达的空间。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实现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3.2批判评价:以评价为支架
评价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方法。学生在诗歌内容的评价中,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真正实现了思维的激荡和碰撞,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使其成为学生内化、赏析诗歌方法的重要过程。据此,在诗歌阅读中,教师应以评价作为学生批判的支架,让学生在诗歌功能的分析、评价和阐述中,体验“作者之情”,抒发“作者之感”。
教师提出合作任务:“请问你从Mom knows Best中找到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为何要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明确了诗歌的文体特征、修辞手法为:排比、反复。学生评价这些手法的具体功能,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以及语句节奏感的突出和韵律美的体现。在合作探究、手法评价中,学生输出自己的观点,对诗歌内容、蕴含情感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3.3想象创造:以仿写为支架
仿写是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适合初中生的诗歌创作活动。该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诗歌阅读中所学的语言知识、文本结构,并围绕阅读习得的知识点、写作技能开展丰富的想象、合理的联想与创造,真正实现从理解技能到表达技能的有效训练,维持语言输入、输出之间的和谐统一,实现超越“诗歌语篇”本身的迁移创新。
在“Mom knows Best”阅读课堂的结尾,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
任务一:诗歌仿写,要求学生以“_______ Knows Best”为题完成写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运用“Mom knows Best”的重要结构“When I was _______. But _______. Now I’m _______.”进行仿写。
在该任务的完成中,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情感体验,选择身边的家人、朋友、老师,完整仿写任务,讲述身边的故事,表达真实的情感。
任务二:英汉互译,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话将“Mom knows Best”翻译成中文,提醒学生注意主题意义与诗歌体裁特征。
这一任务实现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再造,使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总而言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语篇主题、学情、新课标与学生兴趣,设计趣味化、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活动,以此实现读写的深度融合,渗透学科育人价值,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形成,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效。
[参 考 文 献]
[1]华甜真. 注重文体分析,实现深度阅读——初中英语阅读语篇研读的思考[J]. 校园英语, 2023(27):160-162.
[2]屈树新.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诗歌阅读教学实践[J]. 基础教育研究, 2023(09):50-53.
[3]朱留蓓. 引进英语诗歌阅读,实现课堂育人目标[J]. 英语画刊(高中版), 2023(0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