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 林彩娥引言
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渗透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英语教学可继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我国社会发展对综合型人才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优化教学方式,自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受到教师广泛关注后,逐渐应用于初中教学,特别是对英语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五育教学理念应用英语教学既满足教师教学需求,也是初中院校为适应新课标教学要求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探索适当的契合点融合五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初中英语教学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同时,五育融合教学注重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调动学生发散性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五育融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1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育融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相一致。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素质。因此,通过五育融合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2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育融合强调是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优势,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3有助于优化教学方式
五育融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由注重英语知识应试技能培养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五育融合,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
1.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五育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和听力材料,这些材料蕴含丰富文化内涵。通过五育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材料中的文化元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利于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更加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五育融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2.1以学生主导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五育融合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学习差异,根据学生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获得语言知识,还得到全面的素质提升。
2.2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学原则
五育融合强调的是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英语课堂中的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如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开展语言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素质。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以创新教学方式为教学原则
五育融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场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4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为教学原则
英语作为初中教学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练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 五育融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策略分析
3.1制定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五育意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时,渗透五育融合教学理念,对提高学生五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处于发展阶段,不能在自主学习时制定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制定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向,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正确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s the matter?教学课程为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听力和对话,让学生正确使用What’s the matter?语句进行交流,且本课程交流主题是健康。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五育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目标,既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也加强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如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关心和关爱意识,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智育目标,让学生掌握身体各部位和疾病的英文名称,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健康状况。体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并学会制定运动计划。美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健康美的概念,并学会欣赏运动美和健康美。劳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通过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融合五育教学理念,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上述五育教学目标,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在促进学生及时掌握教学内容之时,加强学生五育品质培养,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例如,在以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s the matter?教学课程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多样性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如小组讨论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身体各部位和疾病的英文名称,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健康状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医生或病人等角色,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身体各部位和疾病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身体各部位和疾病的英文名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互动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3.3组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关键。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知识评价: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检测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
学习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投入。
文化素养评价:通过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检测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考试评价:通过定期的笔试、口试等考试形式,评价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活动评价: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活动,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
此外,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评价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水平的教学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加强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个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的初中英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组织教学评价方面,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评价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因此,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教育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为五育融合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