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融”促“学”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探究
作者: 曹思雨 朱水萍在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缺乏创新,这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逐渐减退,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以往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逐步转向跨学科的融合教学。这样的转变意味着英语教学不再仅仅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他们全面发展。本文将深入剖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框架的构建,全面分析宏观背景,详解教学模式,系统梳理教学路径,以期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提供借鉴。
1. 背景解析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使得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动了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新方案明确指出,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跨学科理念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成为此次课程方案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
跨学科融合这一创新教育理念,致力于融合各学科精髓,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融合于英语教学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吴淼莲,2023)。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整合,让学生在英语的世界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此类融合使英语教学更具立体感和生动性。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交融,让英语教育更具实际意义,助力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而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交融,则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尽管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挑战,如教材编写的困难和学科间衔接的不足(储衎,2023),但这并不减少其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进课程设计,可以逐步克服这些挑战,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综合来看,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趋势,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2. 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2.1音乐视阈提升学生素养
将音乐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记忆力,从而整体感知音乐的独特之处(史宏杰,2023)。在教育领域,英语歌曲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引入英语歌曲的教学方式具有诸多优势,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音乐创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在传统英语课堂上的压力,同时通过聆听和演唱,提高了他们的听力理解和语音表达能力。歌曲中的韵律和语调变化丰富,有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韵律美,并逐渐掌握语言的节奏和语感,从而提升语言表达的自然流畅度。此外,英语歌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音乐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做出贡献。
2.2美术熏陶提升鉴赏意识
在现代教育中,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美术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便是典型案例。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视角,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视觉方式加深对英语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通过观赏西方国家的艺术作品和图画书籍,学生不仅接触到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沉浸在英语语境中。这种教学策略加深了学生对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并提升了他们对英语语境的感知,增强了英语素养。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学生用英语描述创意,锻炼语言能力,同时提升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融入英语学习。例如,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解与颜色相关的英语单词,引导学生找出与单词对应的颜色,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拓宽了他们对色彩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兴趣爱好之中,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3科学理念提高心智能力
将科学概念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思维的推动下进行的,而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王娟,2023)。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实验、自然现象等作为英语课堂的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探索科学世界。
融合科学概念于英语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英语教学过分侧重语法和词汇,而结合科学概念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连,通过科学实验和自然现象的引入,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探索和分析能力。在英语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科学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锻炼了思维能力。此外,这种跨学科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全球化环境下的沟通打下基础,并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学生在探索科学问题时需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总之,科学概念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是一种多效益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构建跨学科教学途径
3.1 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学校特色和地域文化为基础,由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相较于传统的教材,校本课程具有更高的个性化程度,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
这种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英语教学与学校特色和地域文化紧密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校本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使学生能够发现并追求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有积极影响。在设计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同时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3.2 项目式学习
在教育领域,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探索和合作,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下为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步骤:
(1)确定项目主题:在项目式学习中,首个步骤是确定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项目主题。主题应涵盖多个学科领域,以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
(2)制定项目计划:学生根据项目主题,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项目目标、预期成果、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梳理思路,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3)实施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项目实施。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项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项目总结与评价:项目结束后,学生要进行总结,反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得失。教师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反馈,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项目式学习提供借鉴。
总之,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项目式学习无疑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和实践的新路径。
3.3 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在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互动元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吴淼莲,2023)。利用在线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拓宽教学渠道,实现跨学科教学的实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堂时间;二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在当今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正逐渐发生变化,跨学科融合成为了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通过将音乐、美术与科学等学科与英语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超越了传统的语法和词汇学习,转而关注于更加生动、实用的知识传授。然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教材编写难度大和学科间衔接不足等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方法,改进课程设计,确保教学成效。综合而言,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关键策略。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应以“融”促“学”,关注课程融合、教学策略、评价体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1]储衎. 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新教育, 2023(S2):171-172.
[2]高雯.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实践与分析[J]. 校园英语, 2023(52):82-84.
[3]陈蓉. 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的途径探究[J]. 四川教育,2020(20):39-40.
[4]安雪萍.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新思路[J]. 新智慧, 2020(34):77-79.
[5]王田华.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J]. 校园英语, 2020(25):163-165.
[6]史宏杰 跨学科视野下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 华人时刊(校长), 2023(11).
[7]王娟. 小学英语教学实现学科融合的途径思考[J]. 学苑教育, 2023(32).
[8]吴淼莲. 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探究[J]. 校园英语, 2023(49).
(作者单位:1.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2.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