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融入的实证研究

作者: 徐晓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不足、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融入的实际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 文化背景知识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文化背景知识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表现为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文本的深入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涉及隐藏在语言使用后面的文化含义和习惯,理解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比如,对一篇涉及英语国家节日的课文,让学生学习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对课文中具体词语及表达方式的理解。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将使得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加强,对于英语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也更加深刻。

1.2 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会促进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他们会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方式与交流方式有较好的适应,对别人的意向与表达有较为准确的了解。学生将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避免以自身文化标准评价和解读他人的行为。他们会更灵活、更开放地考虑问题,提高跨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及今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职业技能。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者更能适应多元化工作环境并与不同文化背景之同事及顾客有效沟通及配合。另外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1.3 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英语阅读教学目的并不限于语言知识教学,而是涉及到广泛领域知识内容。了解了各种文化背景,就能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去探究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历史和风俗习惯。掌握这类知识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英语文本,又能丰富其知识储备,促进其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语言现象的了解,并帮助学生获得多种文化背景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文本,还能从中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视野。与此同时,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文化交流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感受到不同文化给自己带来的神奇魅力,进而促进其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

1.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对英语文本有更多的接触及共鸣。了解各种文化的背景知识,能使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各种文化所特有的魅力及生动逼真的情景,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动机。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能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推动其积极地理解与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化背景知识能够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和乐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

2. 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不足

教材文化背景知识欠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缺少涉及到各国各地区文化背景知识,二是对文化背景知识没有深入细致的讲解。教材对文化背景知识一般只作了简要介绍,未能提供充分背景信息及有关文化细节。这种单纯的引入,往往不能使同学们真正了解并领略不同文化所特有的特点。另外,课本中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多样性,常常仅涉及少数国家或者地区文化,而忽视其他国家或者地区文化背景。这类教材制约着学生对不同文化整体的认识与理解,不能真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文化意识。

2.2 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是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认识与把握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教师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缺乏针对性与深度。教师通常只重视语言技能训练,却忽略文化背景知识对教学的意义。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或者缺乏相关的培训和资源支持。再者教师将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是值得商榷。他们也许只是简单地提到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解释和讨论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又不能帮助他们真正了解与体验各种文化给他们带来的魅力。

2.3 教学方法和策略单一

教学方法与策略单一性表现为:一是教师课堂教学过分依赖于传统讲授与练习模式而缺少多样化教学方法。这种太过简单的教学方式不一定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的理解与应用。二是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融入针对性不强、深度不够。他们也许只是简单地提到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解释和讨论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一定能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发展。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更多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探究与尝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的提升。

2.4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师对于学生文化背景知识评价不够全面,准确。评价方式简单,多样性与个性化不足。教师们往往重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考核,却忽略了对他们文化背景知识的考核。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通过考试或作业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另外,评价方式通常较为单一,多样性与个性化不足。教师通常仅以传统笔试形式考核,不顾及学生不同学习方式及能力。这种评价机制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融入的对策

3.1 丰富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内容是编写教材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应注意加入不同文化特点与风俗,使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有一个整体认识。将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素材穿插到课本中,能让文化背景知识变得更生动,更有趣,进而引起学生注意,增强学习兴趣。另外,教材可开设文化背景知识专栏,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增强其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还能够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教材编写中应注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来促进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进而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3.2 提高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程度

为了提高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程度,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学校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包括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让教师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背景知识,并学习如何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研究,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分享自己在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研讨论会、编写教学案例和教材等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加深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资源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资料。这可以包括教学参考书籍、网络资源、文化活动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来增加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3.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育过程当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升其参与程度,进而让其对文化背景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把握。情境教学就是通过对现实文化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会并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途径。比如,能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中发挥作用,切身感受并认识各文化的特征与风俗。该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并感受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魅力,进而增强其跨文化沟通能力。合作学习还是值得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团体内,同学们能够相互沟通、共享文化背景知识、增进相互学习与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又能学会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与鉴赏,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另外,可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强化学生学习体验。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与掌握,从而为其今后跨文化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3.4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校和教师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要求。这可以通过制定评价指标和标准化评分细则来实现。评价指标应包括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程度、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方面。评价标准应具体明确,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评价的标准和要求。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业、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口头表达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实现,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书面作业可以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等,以评估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评估自己在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供反馈意见,从而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评价结果还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针对评价结果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应定期进行评价方式的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变化。

4. 结束语

通过本研究的实证研究和对策分析,发现融入文化背景知识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丰富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视程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