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郑先鸿教育领域所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对各学段、各学科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要求,对于初中英语学科教师而言,在新课标背景下,应主动优化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深入挖掘英语知识蕴含的文化底蕴,于适当的契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完善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同时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即选择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立足新课标背景,探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具体策略。
1. 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融合的价值
初中英语教师于授课环节,结合教材内容、选择适当契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工作,具有如下三点积极价值:
1.1丰富教学内容
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相融合,可较好地解决以往阶段下教师只重视单词语法、教材知识以及英语技能培养的问题,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融合,也可拓宽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立足文化角度感知英语语言,真正理解语言的本质,掌握语言、文化间存在的联系。此外,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进行对比,学生也能够正视文化差异,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基于此,教师在授课阶段,应在为学生讲授基础英语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英语文化,增进学生对单词语言内涵的理解,提升其英语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也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形成高度的重视,潜移默化地建立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1.2健全精神世界
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各学科教育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的全面性特征也愈发彰显。对于初中英语学科而言,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期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综合发展,在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英语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基于此,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要采取有效举措,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健全其精神世界。英语知识的内涵是英语文化,教师于课堂渗透文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感受英语知识所蕴含的文化,激发其英语学科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教学相融后,学生在英语学习期间也可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形成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学科教学融合,可健全学生精神世界和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3传承传统文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已成为一国软实力的象征,在提升国家国际地位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因而在新课标背景下,需于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强化学生文化观念,使其能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就初中英语学科而言,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教学工作融合,可激发学生民族观念,使学生在对外交流时主动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我国文化“走出去”进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2.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本部分选择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从新课标背景出发,探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的具体策略。
2.1引入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入我国的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元素,教授学生与之相关的英语词汇,在拓宽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同时,也可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dumpling”、如“lantern”英语词汇时,可先为学生讲解春节、元宵节节日的意义和习俗,在学生了解春节、元宵节文化内涵、知晓在春节有吃饺子、元宵节有看灯笼、猜灯谜的习俗后,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又如:在讲解上述词汇时,教师也可构建传统节日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做灯笼”的实践活动,并于活动中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对话,既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词汇、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又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乐趣,增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跨文化学习观念。
2.2引入传统食物组织语言学习
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可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引入传统食物组织语言学习活动,具体而言,可选择具有文化内涵的汤圆、月饼、粽子等食物,增进学生对相关文化内涵的了解,提升学生英语词汇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为学生细致介绍不同食物的起源,为学生讲解不同食物背后的故事,以粽子为例,教师可以讲述粽子是古代人们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弥笃,在现代粽子里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端午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上述讲解,学生也会对词汇本身以及相关句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即可组织语言学习,教授学生相关短句:“Do you like Zongzi/sticky rice dumplings?”, “Yes/No.”, “Why?”等,以此强化学生文化观念,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2.3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于英语学科的融合效果,英语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内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切入点。因此,英语教师要持续学习、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和文化储备,更新教育思想与方法,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确保其可以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同时,教师要从新课标背景出发,以新课标相关要求和标准为导向,合理制定融合方案,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核心素养。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教学时,“2b”听力部分为学生展示了四种球类,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这四种球类的英语词汇,当学生回忆出足球的词汇“football”时,教师可自然引入话题,询问学生是否喜爱足球运动、是否观看过足球比赛、是否了解足球的演化历史等。在引发学生讨论后,教师即可为学生展示其预先制作的课件,通过课件内容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老足球——蹴鞠相关知识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英语对蹴鞠的内涵和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在与教师简短、高效的互动中,学生对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了解会显著加深,同时,教师利用学生相对熟悉的蹴鞠活动,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4通过项目活动培养综合素养
初中英语教师可以课程主题为参照,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组织项目活动。具体而言,在完成单元教学后,教师可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设计项目课题,同时融合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自行实践探究,培养其综合素养,加深其对相关英语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Unit 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教学时,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学习一些中西方常见的礼仪、习俗和文化。在完成本单元教学后,教师即可要求学生进行课题探究活动,设定“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项目课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资料查阅中西方礼仪文化信息,小组成员共同对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对应制作PPT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如此,既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又可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2.5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差异教学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科学掌握中西方文化间的联系,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组织差异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客观角度出发理解文化的异同。由于历史发展、社会环境不同,我国和其他国家的思维习惯存在显著区别,在交际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同时,我国与其他国家词汇的含义、表达方法、形式不同,也决定了中西方文化明显不同。因而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差异,例如,在进行“old”单词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细致讲解不同语境、表达方式下“old”内涵差异。从中国人角度来看,“old”多指的是长辈,我国一直以来奉行的都是“尊老爱幼”理念;从西方人角度来看,“old”多指的是年龄,询问别人的年龄是一件比较冒昧的事情,对于学生而言,在具体的学习中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可以更加客观地掌握不同地区的文化情况,进而强化自身文化观念。
2.6鼓励课外阅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至为关键,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英语书籍、资料,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也可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分享自己喜爱的书籍等,并详细说明喜欢的原因,如此,既可以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英语交流能力,同时也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就自己曾经去过的博物院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藏品或人物事件,搜索相关书籍资料,完成阅读后于课上分享心得,同时,也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著作、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写一篇推荐报告,详细写出推荐的理由,并于课上向其他同学推荐,提升其英语口语交际水平,增进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各国而言都是其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而言亦是如此,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我国长远发展的精神支撑力,在当前仍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新课标明确要求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中应科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而文章从新课标背景出发,对初中英语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予以探讨,结合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提出具体教学思路,即:引入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引入传统食物组织语言学习、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通过项目活动培养综合素养、根据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差异教学、鼓励课外阅读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期望以此丰富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念,使其更好地为国家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舞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