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现状审思与完善建议

作者: 黄伟

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现状审思与完善建议0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情境设计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设计既有突出的成绩,也有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必须在认真审视并厘清其内涵、类型与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优化情境设计并展开教学,才能有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设计;审思;建议

语文教学的情境设计,可以提升语文学习的亲在感、亲历感,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促进语境、语用的感知体验,有利于生成语感并养成言语经验;可以增进阅读的深度理解和情感体验;可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迁移运用,培养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尽管成效不容否定,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不清、运用不当的问题,需要梳理厘清与补正完善。

一、当前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一瞥与喜忧

(一)语文教学中情境设计的探索与成效

情境设计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呈现出不少富有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教学案例。

从成功的实践案例来看,童话故事情境便于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以《丑小鸭》教学为例,教师精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演绎故事中的角色,从而深刻体会角色的情感起伏。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白雪公主》的精彩片段,将学生带入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更加轻松地把握故事的内容以及人物的细腻情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历史故事情境的设计可以让学习化难为易、变陌生为亲近。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详细地描述古代庭院,使用图形直观地展现瓮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司马光砸瓮行为所体现出的机智勇敢。而在讲解《赤壁之战》这一课文时,教师借助历史、地理知识清晰地展

示战争的形势和发展的线路图,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战争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还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和意义。

问题情境的运用能有效激活思维。悬念式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在描述了西沙群岛之后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西沙群岛到底隐藏着哪些神秘的宝藏呢?”,这样的提问瞬间引发了学生的好奇,促使他们主动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同样,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之前,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植物传播种子奥秘的欲望,提高他们求知与探究的兴趣。冲突式问题情境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狼和小羊》时,教师通过提出“狼吃掉小羊的理由正当吗?充分吗?为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行为。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富有成效的案例不计其数,这里只能列举一二。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这股情境教学的探索浪潮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情境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1.脱离学生认知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情境设计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授《静夜思》时,如果教师一味地从深层意境和复杂的思乡情感角度去讲解,完全忽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必然会感到迷茫和困惑,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大幅降低。

2.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部分情境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修辞手法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情境,但在活动过程中却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修辞手法的情境运用,使得情境失去了其应有的辅助教学意义。

同样,在组织比赛情境时,若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观察比赛中的描写方法并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那么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活动,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情境设计“两张皮”的尴尬局面。

3.缺乏真实性和趣味性。情境设计缺乏真实性,总会给人以做作做秀之感,即使会忽悠一时,时间一长则会被识破,学生就会产生厌恶心理;情境设计缺乏趣味性,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使是富含知识的情境也会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学生失去学习热情。

4.内涵与类型模糊不清。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往往凭借个人的感性认识,对于所设计情境的主要内涵以及所属类型并不清晰明确。由于内涵模糊不清、类型界定不明,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有情境却无明确问题、无清晰目标、无学习指向的混乱状况,使得情境教学的价值游离或落空。

5.时髦化、噱头化倾向日盛。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热衷于赶时髦、搞噱头。他们过于追求情境的新奇和独特,而忽视了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实际促进作用。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了一些花哨、滑稽、标签化的情境,但这些情境并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徒有其表,浪费了教学资源和时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反而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改进语文教学情境设计的策略建议

(一)精准把握学生认知,量身定制情境

教师在设计情境前,须深入了解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应侧重于创设形象、直观、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利用图片、简单动画和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基础的字词和简单的课文内容。在教授拼音时,可以通过设计动物乐园的情境,让每个字母与一种动物形象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记忆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则可以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引入一些需要初步逻辑推理的情境,例如在学习记叙文时,创设故事接龙的情境,让学生在延续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高年级学生具备了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情境,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引入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文化思潮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解读,确保情境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匹配。

(二)强化情境与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教师应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并围绕这些目标精心设计情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那么可以创设问题导向的情境,如在学习一篇小说时,提出“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在哪些情节中得到了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发展脉络”等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文本,寻找答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如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文化活动情境或真实的场景情境,如组织一次有文化内涵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景物和事件,然后进行写作,使情境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和灵感触发点,确保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三)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并增添趣味性元素

为了让情境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挖掘真实、有趣的素材来创设情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果主题是“我的一次旅游经历”,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旅游时的照片、纪念品等,在课堂上创设旅游分享会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和回忆中进行口语表达,分享自己的旅游故事,这样不仅体现了情境的真实性,还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更加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通过V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场景中,与古人进行对话,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四)明晰情境内涵与类型,增强教学针对性

教师需要加强对情境内涵和类型的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不同情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设计情境时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教学说明文时,如果教学内容是关于自然科学现象的,那么可以创设科学实验情境或自然观察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理解文中的科学知识,这属于自然情境和发展认知情境的结合。如果是学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可以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或文学作品改编情境,让学生在改编和扮演的过程中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这属于文学情境和培育情感情境的范畴。通过明确情境的内涵和类型,教师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情境设计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情境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五)避免情境设计的形式主义倾向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始终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避免为了追求情境的新颖和独特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在设计情境时,要注重情境的实用性和教育价值,不盲目跟风,不搞花架子。例如,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筛选和整合,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资源。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情境设计和教学实践,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情境设计策略,确保情境设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素养发展。

三、语文教学情境设计常见的分类

对于情境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这里仅从语文教学角度对情境进行分类,以便老师们在设计和运用情境时熟悉它的类型、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价值。

(一)按情境来源分

1. 生活情境。生活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学习与家庭生活相关课文时,学生回忆与家人相处经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情感和主旨。学习校园相关课文时,同理,可以回忆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等,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传达的美好情感和积极向善的价值观。

2. 自然情境。关于自然描写的课文甚多,遇到这类课文可以设计并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自然情境。自然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也是知识的宝库,可以启发学生对各种知识的探索。自然情境易于引发情感反应和诸多问题的思考,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都可以在自然情境中得到培养。

3. 历史情境。历史情境借助历史故事和事件,帮助学生了解过去。学习古诗词时,了解作者所处历史背景对理解诗词内涵至关重要,如杜甫的诗反映的社会动荡。学习历史故事课文时,讲述背景知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拓展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4. 社会情境。社会情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规则,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学习公德伦理主题的课文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行为,能深刻理解文中倡导的公德良序。学习时事热点课文时,结合社会讨论,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按情境形态分

1. 直接体验的情境。直接体验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情境化的现实场域。学习自然景物描写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让他们直观理解文中景物与场景,由此提升学生观察力、感知力和好奇心与探究欲,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 间接体验的情境。间接体验的情境通过他人描述或音像资料获取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学习外国文化相关课文时,阅读游记、观看纪录片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丰富知

识储备和文化内涵。

3. 模拟体验的情境。模拟体验的情境通过创设模拟场景,让学生获得近似真实体验。学习购物主题课文时,模拟超市购物场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话和社交礼仪,提高语言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4. 想象体验的情境。想象体验的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学习神话或科幻小说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场景,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和文学感受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语文素养,深入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文学魅力。

(三)按情境功能分

1. 发展认知情境。发展认知情境侧重于知识获取与思维拓展。在科普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展示动画、图片等资料构建认知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促进对知识的认知,培养观察、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为素养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