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入“境”“,情“”境”相生

作者: 孙世梅

以“情”入“境”“,情“”境”相生0

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实施,“情境”成为当前语文课改语境中的一个高频词汇。为了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通过语文课程培养学生面对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必需。由此,如何创设“情境”,做到“情”“境”相生,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便成为落实好2022年版课标的关键所在。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成因

情境的创设与运用,为语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利于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同生活建立密切联结,即时性地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意义感与价值感,于是,“情境热”现象随即而生。但同时也出现了情境创设方面的误区,使教学出现了形式化、虚假化、模式化等倾向。上述误区需要予以纠偏,以利于语文课改扎实推进。

1.形式化:浮于表面,华而不实

形式化表现之一为情境设置重热闹、轻内涵。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展“民俗文化节”情境活动,看似热闹非凡,有各种民俗表演、手工制作展示等,但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传承意义及与语文学习中“文化自信”这一维度素养目标的联系,学生只是参与活动,未在核心素养目标落实上有实质性收获。

形式化还表现在教师主导情境发展,学生被动参与。比如,在“诗词朗诵会”情境教学中,教师确定朗诵篇目、形式、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规定动作”按部就班进行表演,缺乏自主选择、创意表达的机会,无法激发起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与创新解读,限制了学生在情境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形式化也表现为只关注情境活动的完成形式,不考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水平。如在小组合作探究“四大名著人物形象分析”情境后,评价仅看小组汇报的 PPT 是否精美、汇报流程是否流畅,而未深入分析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深度、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团队协作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质量,使评价失去对教学改进的指导意义。

形式化的情境创设,是由于教师未能充分理解情境本身的真正含义,未能充分考虑到情境是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差;教师教学评价重形式、轻实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等所致。

2.虚假化:脱离现实,以虚代实

情境虚假表现为教师创设了与现实相去甚远的情境。比如在作文教学中,设定“火星移民计划招募志愿者”的情境,未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语文知识建立有效联系,学生难以理解写作目的与意义,只能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情境虚假也表现为以虚代实。比如将虚构的“名人轶事”作为作文素材等现象,这样的话,学生可能会认为编造故事是合理的,在日后写作与表达中忽视真实性原则,影响其诚信价值观的树立。再有就是将“可能”说成“现实”,比如所在城市的文旅局正在组织某项活动,招募报道新闻的小记者、参与公益服务的志愿者,征集宣传公益广告语等。为此,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新闻报道稿、倡议书、广告语,并进行相关文体的写作训练。学生一开始热情高涨,投入其中,正热火朝天地跃跃欲试之际,发现老师说的这些活动不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致大大削弱,甚至会对生活中的人或事产生不信任感,教师下次再创设类似的情境,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虚假化”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未能与真实的时代背景、真实的学生生活相联结;未能把“情境”置于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表达真实性需要之中;只是考虑到学生瞬时学习兴趣的激发,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潜在影响;等等所致。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难产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内驱力与持久力。

3.模式化:千篇一律,忽视个性

情境创设“模式化”表现为依文体而固化。比如,凡是写景的文章,动辄学生就要做“小导游”,写解说词,设计旅游线路;凡是讴歌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文章,一律撰写颁奖词;凡是古诗教学,基本的做法是让学生为古诗配画;凡是教学故事类,就要举办讲故事比赛,评选班级“故事大王”;凡是教学诗歌,就要向学校广播站推荐播音员、主持人。由于情境创设缺乏新意,没有变化,学生一旦遇到同样的文体,便可预判出教师将创设怎样的情境,导致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致大打折扣。

“模式化”还体现为方式、手段的同一,比如导入往往是视频或情境模拟等。学生对耳目一新的形式更加喜闻乐见,如果形式缺乏变化,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学生难以自然进入,较难感受到情感的触动或濡染,使得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得不到足够的凸显,课堂的活力、张力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模式化”的情境创设,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所致,长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使得教学“千课一面”,鲜有新意。

二、情境创设的维度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情境创设要立足语文课程的性质、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改革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着力,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确立情境创设的维度,力求让师生共同经历的语文生活更具内涵、丰富具体、鲜活生动。

1.课程性质维度:夯实“语言运用”基础,突出“实”

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课程性质出发,情境创设要服务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体现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这样的情境创设就会避免“非语文”“泛语文”现象的发生。

第一,立足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书信写作”时,可以结合校园生活,以“给校长的一封信”为情境主题,让学生就校园设施改善、课程设置、社团活动开展等方面如何进一步优化、改进为内容,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并投入学校的“校长信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书信格式与表达,又能参与校园事务讨论,激发起爱校的情感及作为学校小主人投入学校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第二,紧扣语文要素构建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期待。比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描写手法”这一要素,创设“人物外貌描写大比拼”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人物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外貌描写的手法描绘人物,或者选择身边熟悉的老师、同学对其进行外貌描写,再引导学生就外貌描写猜出人物。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将教材编写意图自然融入到对比、评价等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深入理解并习得外貌描写手法的运用技巧,扎实落实了语文要素,利于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做到有效迁移,举一反三。

第三,依托文本情境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学完《刷子李》后创设情境:“你就是徒弟曹小三,为什么会发怔发傻,接下来你会和师傅有怎样的对话?”让学生进行续写或改写。在原文本情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趁热打铁,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体验,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也可以结合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一来,其个性化的创意表达就会真实发生。

2.教学方式维度:锚定“减负增效”目标,体现“活”

情境创设要体现育人方式的转变,从突出实践入手,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深度参与。

第一,多媒体融合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感受。比如,教学《草原》,在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整合视频展示草原风光、音频播放鄂温克族姑娘的歌声、动画演示草原地貌的变化,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感受和体会草原的柔美、辽阔及蒙汉情深,再引导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所观所感,将多媒体信息转化为语言文字表达,让学生因入情而入境,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中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创设游戏化情境,激发学习动力。比如,在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猜一猜”游戏情境,给出汉字的部首、笔画提示、意思或形象比喻,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猜字并组词、造句或写话。这种趣味性的情境让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避免了单调枯燥、机械识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三,创设小组竞赛情境,促进合作学习。比如,在古诗词积累教学中,可以开展“班级诗词大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赛”的方式,让各组经历必答、抢答等环节,竞争背诵古诗词、回答古诗作者及运用语境等问题。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在竞赛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及积累、运用古诗词的习惯,同时在小组比赛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

3.学生学习维度:聚焦“素养目标”落实,凸显“用”

2022年版课标强调,“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如何让核心素养目标扎实落地,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学中用”“用中学”,是当前课改背景下情境创设的重中之重。

第一,创设问题导向情境,培养思维能力。比如,高年级学生会接触到议论文阅读,教师无须教学关于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可以创设“如何在网络时代辨别信息真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相关议论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论证思路、论据选择,并鼓励学生尝试模仿撰写简单的议论文,阐述自己对

该问题的观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逻辑论证能力。

第二,创设项目式学习情境,提升综合素养。比如,创设“家乡文化宣传手册制作”这一项目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家乡文化的资料收集、撰写宣传文案、 设计手册并排版,最后形成宣传手册并展示分享。这一过程,聚焦核心素养目标,强化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而提升“语用”能力,培养其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及团队合作、信息素养、艺术素养等跨学科能力。

第三,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增强情感体验与表达。比如,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入体会角色情感、性格特点,通过台词表达与对手互动,提升对故事类文学作品的理解、情感体验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总之,情境创设要牢牢把握以“情”入“境”基点,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动之以“情”、“情”动辞发、通“情”达理,“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确保情境创设、发生与持续的有效性,切实做到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基。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