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

作者: 丛智芳

超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0

创设学习情境,是语文课程实施中讨论很多的话题。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费尽心力创设情境,也常常被“情境”所困扰。比如每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参赛课)都要创设情境,读《书戴嵩画牛》,学生化身小法官,判断到底是谁错了;检查学生识字情况,就有一个虚拟的汉字宝宝来考学生;写作文《我的学校》,是为了迎接莫须有的参观者;读安徒生童话,请“白雪公主”来当导游……这些情境都是外加的、游戏似的,教师退居幕后,虚拟替代现实。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做法,关于创设情境的讨论接踵而来,并慢慢聚焦:

学习情境是必须创设的吗?

学习情境可以是虚拟的吗?

如何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如何走出学习情境创设的虚假和无效?

我以为,讨论“创设学习情境”,需要穿越纷繁多样的课堂实践案例,回到原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大体从两个方面提到“情境”一词。

其一,出现在“课程理念”中。“课程理念”的第4条是这样写的:

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其二,出现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对课程理念作出某种应答。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1)这样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识字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情境;……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1)这样写:

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一学段“春夏秋冬”“多彩世界”“童心天真”“英雄的童年”,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第三学段“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成长的脚印”,第四学段“光辉历程”“精忠报国”“社会万花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1)(3)分别这样写:

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第一、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

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2)这样写:

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梳理下来就会发现,关于“情境”,课标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阅读情境”“主题情境”“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真实生活情境”“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等多种表述,其中有包含也有区分。从概念上看,“学习情境”可以包含这里说的所有情境。区分显而易见:比如“主题情境”,从学习内容的角度提出;“阅读情境”,从阅读氛围的角度提出;“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真实生活情境”是从真实与虚拟的角度提出;“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范围显然更加宽泛。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2022年版课标中提到的“情境”,已然超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意图在实践中解释并呈现它的原意。

一句话,“自然气质”是学习情境的标志性特征,这里的“自然”,是指不刻意,不生硬,不虚假,不独立存在于学习内容之外,不强加于学习之上;“促进实践”是学习情境的功用性定位,学习情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有效的语文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更重要的不是费力“创设情境”,而是发现和利用富有“自然气质”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

教学实践中,常常有哪些富有“自然气质”的学习情境呢?

一、物理情境:置身其中的学习时空

物理情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现出来。一是跟时间有关的自然情境,比如大自然的四季、山水风光、风霜雨雪、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一是跟学习有关的空间情境,比如学校的阅读教室、书法教室、诵读小舞台,社会公共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等。

教学实践的“学习情境”,一定是先于概念“学习情境”出现的。2500多年前,孔子和弟子在泗水之滨游春,温暖美丽的春天,滚滚流淌的泗水,不就是一个极为美好的自然情境吗?孔子和弟子畅谈水的君子品格,水好像有德行,好像有情义,好像有志向,好像善施教化;又从水的志向谈到每个人的志向。学习就在这个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孔子的讲学,就是利用自然情境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实际教学中,自然情境也常常引起教师的重视。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跟春夏秋冬相关的课文,都出现在相应的季节中。比如下册教材的学习从春天开始,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便明显带有春天的特征。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写的是春天的景色,还有散文《三月桃花水》亦是;上册教材的学习从秋天开始,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安排了一组秋天的诗文:《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就在季节的情境中,自然界中的风景和文字中的风景交相辉映,彼此理解。

语文跨学科学习,对自然情境的利用也比较突出。我们会设计“春天的花朵”“秋天的颜色”“一棵树的四季”等主题学习活动。比如“春天的花”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学生进行春游活动,欣赏、拍摄春天的花,办“春天的花”摄影展;进行文学表达活动,写春天的花;开展诵读活动,诵读春花的诗文……这些学习活动无一不在“春天”这个自然情境中。

相比而言,空间环境比较容易被忽视。很多学校会有体现学科特点的专门功能室,从语文学科来说,会有阅读教室或者阅览室,有广播站,这些都是语文学习好的空间环境。学生来到阅读教室,就置身于书香满室的阅读环境和浓浓的阅读氛围中,自然就安静地阅读起来。

二、文本情境:文学世界的生活空间

对语文教学而言,好的情境来自于文本本身。以文学类文本为例,童话、寓言、小说等,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情境。童话、寓言、小说讲述的故事,就提供了一个文学世界的生活空间。

当我们和学生阅读小说《穷人》时,一起讨论“在你眼里,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当我们和学生阅读童话《蜘蛛开店》时,一起思考“蜘蛛的店为什么开不下去呢”;当我们和学生阅读寓言《坐井观天》时,一起交流“天本来无边无际,青蛙为什么说只有井口大”……讨论也好,交流也好,都在文本的情境中。这些虚拟的情境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师生的讨论交流也就在这种真实中真实地发生。

好的文学文本还能不断生长出新的学习情境。以小说《穷人》和童话《蜘蛛开店》教学实践为例。

小说《穷人》,主要写桑娜在一个风高浪急的夜晚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细读文本就会发现,在这个凶险的夜晚,还有两个故事在不同地点几乎同时发生,一个是渔夫深夜打鱼死里逃生,另一个是西蒙悲惨死去难舍幼子。这样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我在教学《穷人》时,引导学生围绕小说的主要人物阅读和交流之后,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围绕次要人物西蒙进行练笔:

浏览课文,关于配角西蒙,小说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得到的信息,以《穷人》为题,以西蒙为主角,写一篇小小说。

学生在写以西蒙为主角的小说时,自然写到了环境的恶劣——“屋外寒风呼啸,一阵阵的海浪声此起彼伏地响起,海上正起着风暴,不断地向西蒙那个破破烂烂的小屋刮去……”;也自然写到了人物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他们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一段时间,自己死了,他们该怎么办?活得下去吗?难道把他们托付给邻居桑娜一家?不,他们一定不会接受的,他们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自然写到穷苦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她实在太爱他们了,她想他们暖和一点儿,她也知道自己快死了,用衣服与旧头巾包住了他们”。学生的习作,有十足的小说味道,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作用,在运用中得到了深刻的理解。

童话《蜘蛛开店》,采用反复的叙事结构,写蜘蛛开了三次店都不能开下去,最后只好逃之夭夭。如果停留在故事的有趣上,学习就不能走向深入。所以在学生读好故事后,张瑞霞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蜘蛛开了三次店,为什么都不能开下去呢?在讨论中慢慢聚焦在招牌中的“一元钱”上。如何才能开下去呢?改招牌才是关键。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把围巾编织店的招牌改为:围巾编织店,每厘米只需一元钱。然后创编故事,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童话:

蜘蛛在一个小木屋外挂了一个招牌:围巾编织店,每厘米只需付一元钱。顾客来了,是一只长颈鹿,他的头从树叶间露出来,正对着蜘蛛笑呢。蜘蛛拿尺子量了一下长颈鹿的脖子,有150厘米长。蜘蛛整整织了一个星期。最后长颈鹿付了150元钱,高兴地走了。蜘蛛心想:一个星期挣这么多钱,我织的围巾真不错呀。

无论是《穷人》的换主角写作,还是《蜘蛛开店》的换招牌创编,所依凭的学习情境就是文本情境。由此可见,意识到文本情境并加以利用,会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任务情境:深度学习的探究空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或挑战性问题。这些任务和问题,就构成了“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

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阅读说明文《夜间飞行的秘密》,文章中有三个设问句,分别是:“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根据这个表达特点,我们设计这样的挑战性问题:“反复读文中的三个设问句,思考:作者明明知道答案,为什么要明知故问呢?”比如阅读老舍的散文《母鸡》,我们设计这样的挑战性问题:“文章开头说‘我一向讨厌母鸡’,结尾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里的‘不敢’可不可以改成‘不’?请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这些问题会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帮助他们实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在整本书阅读或单元学习设计中,常常会设计贯穿学习过程的真实表现性任务。这样的真实表现性任务,就构成了一个个任务情境。

比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吴琼老师指导六年级学生阅读《西游记》,就设计了系列的连续性学习任务。

阅读任务一:绘制取经路线图。(1)阅读时适当标记,全部完成阅读后方可绘制。(2)完

成路线图时可以只写地名,也可以写得更详细,如地名、遇到的妖怪、配图等。

阅读任务二:走进取经故事。(1)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详细阅读,绘制故事的思维导图。(2)根据思维导读进行讲述。

阅读任务三:走进取经路。(1)梳理唐僧念紧箍咒的三个故事,思考:你同意给孙悟空念紧箍咒吗?写一写自己的理由。(2)师徒四人共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选择三个你印象最深的妖怪,对他们作个评价。(3)如果你是孙悟空,遇到了一个妖怪,你将采取怎样的策略对付他,请写一写。

阅读任务四:走近孙悟空。(1)制作孙悟空人物卡。从身世、兵器、本领、性格、主要事件、喜欢孙悟空的理由等方面进行人物介绍。(2)孙悟空名号大搜查。写清楚孙悟空不同时期的名号以及名号的由来。

循着这些任务,学生通过粗读、跳读、精读、读写结合等系列学习活动,对《西游记》实现多轮次、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阅读不断走向深入。

比如,在以“多面的狐狸”为主题的童话单元阅读中,樊小华老师将《狐狸孵蛋》《小狐狸上学校》《狐狸分奶酪》《火焰》四篇童话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列那狐的故事》两本童话书组元。在阅读之前,她请学生回忆读过的关于狐狸的文章,说说狐狸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小孩子对狐狸的印象多来自寓言《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在这些故事中,狐狸都以“狡猾”著称。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阅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