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支持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语文课堂
作者: 余浩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他一再强调语言实践的重要性。事实上,学生在自主语言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发展,还能达成意义增值,即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和学习对象打交道,在具身体验中同步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吕老说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这同时提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道构成语言实践的有机整体。
反思现实课堂,我们发现日常语文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以及学生前后语言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够充分。语文实践活动的行动性、交互性和继承性体现不够充足,外在语言实践行动与内在“心”动不能统一。面对这一系列问题,贯通吕叔湘先生的教育思想,借助他提出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这一教学过程观,在自主语言实践的前、中、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持作用,让师生间、生生间实践活动互相影响,是值得探究的。
一、树立基于单元学习的连贯式任务方向标
吕叔湘先生“教学生学”过程观,不仅提炼和开掘了“正确模仿,反复实践”,而且提出“方法运用要有一贯性”,这提示学生自主语言实践中存在反复性和一贯性,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语言实践的特性在教材中有深刻体现,首先要做到依标扣本。
1.瞻前顾后,关注任务群的螺旋上升
2022年版课标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教师教学中应充分思考某一学习任务群在本学期、本年级,乃至学段中的担当。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单元要素之一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可以算作“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回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三单元“感受童话生动的语言”等语文要素,本单元则要求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有进一步的提升,即生动有趣的语言除了令人发笑以外,还要能让学生在一笑之余有所回味。
2.反复历练,重视单元要素的多重呈现
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分布于各个单元,每个单元单篇文本学习内容之间具备一致性或相似性,整体 上互相关联,便于发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的迁移,学生可在学习中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语言实践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经验,还要使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历练,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样,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如果将本单元定位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每个单篇各有侧重,教学《杨氏之子》引导学生感受类比的趣味,教学《手指》启发学生感悟夸张、联想式的趣味表达带来的哲理,教学《童年的发现》指点学生在自嘲式的童言童语中联系起自我的生活经历。学生的语言实践首先依托单篇学习,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班级笑话大会”和“会心一笑写漫画”的语文实践活动,进阶到个性表达。
总之,在一个单元中,前面文本的语言实践要成为后面文本学习的基础,而后面文本的实践则能促进前面语言实践的深化。这样前后贯通的语言实践需要教师触摸文本肌理,寻找文本之间的相通点,打破文本间的隔阂,进而设定单元学习的目标,整体规划语文实践活动和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发展价值。
二、架设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立交桥
吕叔湘先生说:“教,是教师这一面;学,是学生这一面。在教学时,教师要起主导作用,这个没有错;学生学习要有主动性,这也没有错。教师的教要跟学生的主动性怎么结合?要偏向于哪一方面就不妥当了。”从这一视角来看语言实践,教师是帮助、指导学生实践,而不是代替实践,往深处思考,教师的支持作用体现在强化学生独立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据吕叔湘先生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可以搭建支持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模型,明晰师生教与学之间的对应关系:
1.自读体验,有效导学
吕叔湘先生认为自读(预习)是组成课堂的一部分,不纯粹是课外的完成任务,自读(预习)这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应该放在课内,这样做可以保证预习的高效,也使得学生的学习连续性更强,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效导学的重要性。
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初始统整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促进学生自我阅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童年的发现》,可以设置这样的自读实践活动:
快速阅读课文第3~13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圈画出关键词句,完成思维导图。
这样的导学材料,作为阅读指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体验,带着自己的语言和理解走进课堂,让阅读实践从一开始便从“他读”走向“自读”。
2.分享交流,考查督学
教师在课堂中以分享交流为组织策略,即时给予反馈,在师生互动中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在生生分享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这一分享过程促进个体社会化,提升自我认知深度和情感体验,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
例如《手指》一文的单篇教学,教师创设“做五指代言人”的学习情境,设置“品味语言,代言中指热热身”“拇指食指,‘花式’代言我能行”“幽默创编,五官‘我’代言”三大学习任务,其中“品味语言,代言中指热热身”聚焦中指,学生围绕“养尊处优”这一关键词批注阅读,体会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这一学习任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批注学习的经验上,教师则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提示因为夸张、联想手法的运用,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浮想联翩。
3.质疑合作,热心助学
吕叔湘先生一直期望“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要主动地学,教师要主动地教,其精神实质是要把语文教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共学、互学,提升胆识与自信,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并促进伙伴间团结与进取、发展与创新。
《手指》一课进入“拇指食指,‘花式’代言我能行”这一任务,学生参照前一任务完成所提示的学习方法,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拇指和食指代言,可以借助文本语言,通过朗读代言,也可以将文本语言和自己的语言结合起来,还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代言,甚至可以两人合作来代言,总之,达到风趣幽默的语言效果。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动学生对问题的亢奋心理期待,也就是说教师要倾力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追问的习惯,即主动求知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4.享用成果,评价促学
每堂课以及单元学习尾声,教师精心设计新的语文实践活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显现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与个性化。
《手指》一课“幽默创编,五官‘我’代言”这一任务,将代言从五指延伸到五官,对学生来说又是新的挑战。教师则适时分享相声《五官争功》,引导学生感受相声这一语言表演艺术的魅力,学习相声演员的表情动作,让自己的代言平添一份“笑”果。层层递进的代言活动,凸显了学生评价的整体性和过程性。
总之,教学过程包含真实情境下可讨论、可探究的问题或者学习任务,任务完成的实践过程和教育者的作用,这三个要素协同发挥效用,实现育人价值。
三、建设支持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课程资源库
吕叔湘先生说:“画地为牢不是好办法,目光局限,不利于进步。”这也提醒我们充分整合、开放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1.引发性资源
吕叔湘先生曾强调:“学习语言要注重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看事物、看问题细致、深入的能力。”在学生建构新知的过程中,引发性资源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不断优化学习的向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路标。这一资源的建构和提供,既可以来源于教师,也能师生共建,包含导学单、调查表、评价量表,以及教师提供的教材外的阅读语篇和书目。
例如我们紧扣教材文本资源,或从作者视角拓展,或从教材主题提炼,或从文章情感引入,或从写作方法加强,由“某一个”资源,勾连到“某一类”资源。教学《杨氏之子》,课前教师引入姚明机智回应外国记者“14亿中国人找不到5个能打篮球的”这一刁难的事例,开启新课学习,课后补充《世说新语》中的《徐氏之子》,丰厚学生阅读体验,引导其开展课外阅读。
2.示范性资源
示范性资源通过提供语言实践的过程性范式,为学生新旧学习做好衔接,推动学生开启新的实践活动,可以是音频、视频或文本等多种形式。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讲笑话”时,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表演类的口语任务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但对“讲好笑话”这一新的实践任务存在认识不成熟、理解不深入等问题。因此,开启新的语言实践时,教师可以提供示范性资源,构建“示范—仿学—创学”的实践路径,如在课堂中播放示范性的相声片段,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演员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发现其讲述成功的秘诀。
3.活动性资源
收集信息、调查探究,甚至讨论交流,都可即时生成个性化的活动性资源,利用好活动性资源能激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性成长营造出多元空间和无限可能。
如口语交际“我们都来讲笑话”需要学生课前收集笑话,什么样的笑话是好笑话?什么样的笑话适合在笑话大会上讲?其实,收集笑话的过程既是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也是思辨选择的过程。在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即明确举行“班级笑话大会”这一学习任务,提出收集要求,将指导收集贯穿在单篇课文的整个学习中,如学完《杨氏之子》补充《徐氏之子》,《手指》一课链接相声《五官争功》,《童年的故事》推荐阅读笑话故事书,个性化的笑话收集为精彩的笑话大会做好充足准备。
吕叔湘先生“教学生学”的语文教学过程观,帮助教师明确了语言实践活动的方向,以及师生在语言实践中的分工和合作关系,并提醒我们积极开拓语言实践资源,由此,教师才能把语文教活,学生才能把语文学活。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老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丹阳市华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该文系江苏省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构建支持小学生自主语言实践的‘自学 分享’语文课堂的行动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