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识宝·鉴宝·用宝

作者: 王林波

教学目标:

1.认识“件、有”等10个生字,会写“和、也”等4个生字。

2.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提取文中明显的信息,初步懂得手脑并用才能有创造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一  寻宝:找到“两件宝”

活动一:回顾旧知,说说小书包里的“宝”

1.板书“宝”字,这个字我们在《小书包》一课学过,还记得“宝”字组的词语吗?(宝贝)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读读这句话——(出示)

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2.小书包里面的几件宝贝,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不只是小书包里面有宝贝,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宝贝,而且不止一件,我们都有两件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件”字是本课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两件宝。除了两件宝,你还知道“两件”什么?

4.有时候数量还可能是一或者三、四,我们还可以说“一件”“三件”“四件”什么?(生答)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寻宝、识宝、鉴宝、用宝,让我们出发吧!

(设计意图:从已经学过的课文切入,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宝”字的读音,同时也能自然地引出本课的课题。让学生回顾小书包中有几件宝贝,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找到明显的信息,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件”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这里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学生在读课题时初步掌握了字音,这时再适度拓展,就能进一步巩固字音,并初步理解字义。)

活动二:读通课文,寻找课文中的“宝”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做不好   办不到

会思考   有创造

(1)读准“不”字的读音,注意两个词语中“不”的读音不同。

(2)“做不好”“办不到”这两个词语大家都会读了,“不用脑”这个词语你能试着读一读吗?

3.我们把这四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这几句话大家连起来读一读,什么感觉?

(生读句子,初步感受这首儿歌的音韵美。)

4.生字、词语大家都会读了,下面完整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同时,试着找出人的两件宝分别是什么。

5.你找到两件宝了吗?跟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前面学习了拼音,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识字。检查学生认读情况时出示了“做不好、办不到、会思考、有创造”四个词,一方面是因为这四个词语中包含了四个生字以及发生了音变的“不”字;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都是押韵的,当把这四个词语放进句子中学生再读时,不仅能够巩固字音,还能够初步感受儿歌押韵的特点。)

活动三:朗读儿歌,感受诗歌的押韵

1.聚焦“和”字,变换顺序,感受押韵。

(1)“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像这样有两种事物,我们就可以用“和”来连接。比如:老师和同学,你还可以说什么和什么呢?

(2)指导书写生字“和”。可以先出示第一单元识字中第三课《口耳目手足》中写过的生字“口”以及第四课《日月山川》中写过的生字“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口”和“禾”在“和”字中发生的变化,再指导学生进行书写。注意强调握笔的姿势和书写时的坐姿,学生书写后及时进行展示,并通过评价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书写。

(3)“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还可以说:人有两件宝,大脑和双手。意思没有变化,我们把改后的这句话放进课文中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4)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儿歌的押韵。

2.学习“有”字,联系生活,理解意思。

(1)这个字读“yǒu”,课文中说了:“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我们再读读这句话,记住“有”字。

(2)看看教室,你能说说教室里有什么吗?再看看你的书包,你的文具盒,里面有什么?想想你们家有什么?

(3)你还会用“有”组什么词?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指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第一学段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识字与写字的教学,既要做到细致,还要做到得法。这里指导“和”字的书写时,关联了前面写过的生字“禾”和“口”,让新知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学生更容易掌握。认识“有”字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学习会更有趣味性,更具亲切感。)

任务二  识宝:了解“两件宝”

活动一:联系生活,理解“做工”

1.课文中写道:“双手会做工”,大家看,这个字读“zuò”,除了做工,你还知道做什么?

预设:做事、做作业、做手工、做学问……

2.双手会什么?做工就是干活,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同,妈妈会——

预设:妈妈会做饭,妈妈会洗衣,妈妈会开车,妈妈会做生意。

3.爸爸呢?爷爷呢?奶奶呢?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强调:识字与写字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里让学生认识“做”字,理解“做工”的意思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身边的人都在用双手如何做工,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巩固“做”的字音,理解“做工”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人所做的工不同,但都在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达到学科育人的作用。)

活动二:联系生活,理解“思考”

1.课文中写道“大脑会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要用脑思考,你一定也思考过问题,说说看,你思考问题时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

2.当时,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呢?经过你的思考,问题解决了吗?

3.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没有思考过什么问题?最后问题解决了吗?

4.现在,你不仅知道了两件宝是什么,一定还认识了它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设计意图:与“做工”相比,“思考”比较抽象,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回顾自己思考问题时的动作和表情,就能让“思考”具象化。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家人都思考过什么问题,最终解决了没有,旨在让学生明白人人都应做工,都应思考,都应用好两件宝。)

第二课时

任务一

鉴宝:发现两件宝的作用

活动一:拓展阅读,明白“不动脑,做不好”

1.课文中写道“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事情做不好,是因为只用了什么,没有用什么?

2.运用句式表达。(出示)

只用        ,不用        ,事情做不好。

3.手是用来做事情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出示)

         不         ,事情做不好。

预设:只做不思考,事情做不好;只动手不动脑,事情做不好。

4.“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不动脑筋,事情很难做好的,我们来听一个故事。教师讲述本单元的“和大人一起读”《猴子捞月亮》故事。

5.故事中的谁没有动脑筋,结果怎样了?

6.生活中,你有没有不动脑筋,只着急做事的情况?

(设计意图:“用手不用脑”实际上就是只用了两件宝中的“双手”,而没有用“大脑”,引导学生使用句式来说一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感受到用脑的重要性,同时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年级的学生理解“用手不用脑”有一定的困难,这里链接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猴子捞月亮》一文,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活动二:链接生活,懂得“不动手,办不到”

1.课文中写道“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啥也办不到,是因为只用了什么,没有用什么?

2.运用句式表达。(出示)

只用        ,不用        ,啥也办不到。

3.手是用来做事情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所以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出示)

只          不          ,啥也办不到。

预设:只思考不动手,啥也办不到;只去想不去做,啥也办不到。

4.生活中,你有没有只思考没有动手,最后没有办成事情的情况?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也”。这个字有三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笔画的位置,强调横折钩从左下格起笔,向右上方斜伸到右上格,三个竖向笔画之间的距离要均衡,中间的竖最高,竖弯钩要长出去,写得舒展一些。

(设计意图:“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与前面的“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表达方式相似,因此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说前一环节的教学是在“教”,这里就是方法的迁移运用。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细致指导,“也”与“和”不同,是独体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每一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发现笔画与笔画之间的位置及长短关系,这样才能把字写规范。)

任务二

用宝:找到用好两件宝的秘诀

活动一:紧扣“又”字,发现“两件宝”的用法

1.认识生字:又、才、能。(出示)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1)读句子,认识“又、才、能”。

(2)用“才”“能”分别组词。

(3)用手又用脑,我们还可以说——用脑又用手。

(4)请你用上“又”字再说一句话。

(5)指导书写生字“又”和“才”。

又:可以引导学生与本课的“双”字进行比较,发现“又”字横撇的撇和“又”字的捺都要写得舒展一些。横撇的撇段要带一定的弧度,捺的起笔在横的横段略下的位置,收笔时需要注意出锋。

才: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竖钩穿过横的位置不在正中间,而要偏右一些,竖钩中竖的部分要直,钩要短小有力。

2.理解“用手又用脑”的意思。

(1)用手可以干什么?用脑可以干什么?

(2)用手又用脑,其实就是要我们怎么做?

预设:我们不仅要动手做,还要动脑思考;我们不仅要做事情,还要多想想。

(设计意图: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发展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这里引导学生认识三个生字,书写两个生字,所采用的方法并不相同,因为方法具有多样性,学生才会有新鲜感,学习才更有兴趣。)

活动二:适度拓展,体会“两件宝”的作用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朗读儿歌,尝试背诵。

(1)可以采用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等方式,在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2)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练习背诵。

师问:人有两件宝,是什么?生答: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师问:两件宝有什么用处?这两件宝怎么用不好,怎么用才对?生读对应的句子。

(3)指名背诵课文。

2.是啊,用好两件宝,才能有创造。创造就是发明,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发明?

3.我们用手又用脑,一边实践、一边思考,也会有创造,期待大家将来都有属于自己的发明创造。

4.作业建议:书写本课所学到的四个生字,背诵课文,同时,可以做一做树叶粘贴画、面塑、泥人等,并和同学分享自己动手又动脑的小成果。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背诵。课堂上,我们要留给学生时间进行朗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词语“创造”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结合我国的四大发明,帮学生理解意思的同时,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