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言文字,讲好“红井”故事

作者: 付雪莲

教学目标:

1.通过字源识字、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式,认识“主”“席”等生字。

2.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红井”位置,理解毛主席修“红井”的原因。

3.借助学生课前提问,理解“饮水思源”的意思,把红色故事传播下去。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任务一   说出“红井”位置

1.导入新课,认识水井

(1)齐读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

(2)认识水井,出示水井图片,了解水井的作用。

师:(拿起字卡)谁做小老师来读读这两个字?(生带读:水井、井水)

师: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生:打水用的。

师:今天的这口井可不一般,它被称作“红井”,这是为什么呢?

(3)生自由朗读课文。

2.观察地图,说出位置

(1)师:在这口水井的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位置在哪里呢?请一位同学读第1自然段。(出示第1自然段)

(生读)

(2)师:这里有一个我们要认识的生字——村,怎么记住这个字?

预设:用“加一加”的方法。

(3)师:在你的老家,你知道有哪些村子呢?(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住在村子里的人叫村民,村子也叫作乡村。)

(4)师:那毛主席到底住在哪里?再读一读这段话。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个地点的字卡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江西、瑞金城、沙洲坝。)

(5)师:毛主席怎么能住三个地方呢?(师摆放三个地点的顺序,引导学生判断三个地名摆放的顺序是否正确。)

(生重新摆放顺序)

师:江西是个好大的地方,包含很多市,其中的一个市叫瑞金城,是一个县级市。在瑞金市的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这三个地点连在一起,就可以说出“红井”的位置了。

预设生回答:这口“红井”在江西省瑞金城外的沙洲坝村。

(设计意图:从认识“井”,到了解“井”的作用,再到“红井”的意义,循序渐进进入课文。通过摆放三个地名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说出“红井”的位置。)

任务二   讲述“红井”故事

1.讨论挖井的原因,用教育戏剧范式理解“吃水”

(1)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毛主席要挖一口水井呢?

预设:因为他们的村子里没有水井,要是不挖这口井,乡亲们就喝不到水。

(2)带读“吃水”,理解“吃水”的意思。

师指导:我们一般理解“吃水”,就是“咕嘟咕嘟”喝水,其实,“吃水”是瑞金这个地方的方言,它不仅指喝水,还指做饭、洗衣服时的用水,还指洗澡时的用水等所有生活的用水。这些生活用水,都叫“吃水”。可是这里没有水井,乡亲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谁能读出来这种不容易?

(生齐读)

(3)出示歌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

师:这里的生活太苦了,所以啊,他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可是挑的也不是甘甜的井水,而是又脏又臭的水。

(4)师创设情境讲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乡亲们用水的困难。

这一天,毛主席刚刚忙完工作,回村子时看见老乡们都挑着这黄黄的水,还有一股味道。(师扮演毛主席关心询问)问:“老乡啊,你为什么挑这么脏的水啊?”(师继续扮演村民让学生体会村民生活的不易)说:“没办法,我们村子没有水,就这点水还舍不得用呢,别提洗澡、洗衣了,连吃饭都是问题啊!”(出示)

山路弯弯曲曲,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太阳火辣辣的,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生配合读,完成句子。)

2.走近毛主席,认识“主”“席”

(1)师:关于毛主席,你还了解什么?

预设:天安门城楼有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领导革命等。

师:革命就是跟一切欺压我们的、损害人民利益的敌人作斗争。如果革命胜利了,那就是第3自然段中讲的“解放”。这里也有我们要学习的生字。(出示字卡:席)

(2)认识“席”字。

师:古时候,我们是没有椅子的,人们就在地上铺一个毯子,有时候是草编的,有时候是竹编的,也有的时候会铺上一块布,所以下面是“巾”,(师板书:席)那坐在席子上就叫——席地而坐,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位次就叫——入席,最高领导就称作——主席。毛主席就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主席。

师:挖这口井的,除了毛主席还有谁?

预设:战士和乡亲们。

师:你怎么理解“乡亲们”?

(3)认识“主”字。

师: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多识字,这是三个不同的主题公园,(出示公园图片)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主题公园,你就可以读给爸爸妈妈听了。(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民主”的“主”也是我们要学的生字。

(生带读:主,“主席”的“主”。)

(设计意图:本环节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在故事中,体会乡亲们吃水的艰难,用多种识字方式认识“主”“席”。)

任务三   弘扬“红井”精神

1.培养学生感恩之情,认识“面”“忘”

(1)自从有了这口“红井”就有了清甜的井水,谁想喝?(师扮演捧水状给学生喝水)又清凉又甘甜,喝了这样的井水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

预设:谢谢您,毛主席!毛主席,我们爱您!

(2)瑞金人民也跟同学们一样——生齐读第3自然段。

(3)认识“面”“忘”。

师:“面”也是我们要认的生字,(出示“面”字的甲骨文)有点像什么呢?

预设:像眼睛。

师:眼睛就在我们的面部,谁来做小老师?(生带读)如果现在你的前面是老师,你的后面是谁?(生练习用“面”说话)感恩的瑞金人民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毛主席,于是就给他立了一块石碑,从右往左读读看。(生齐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师:这里还有一个生字“忘”,谁来做小老师?(生带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预设:“亡”+“心”就是“忘”。

师:上面是死亡的“亡”,下面是心字底,就是“忘记”的“忘”。如果你对一件事没有感觉了就是忘记了。(生齐读)认真看这三个字,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想、念、忘)

预设:这三个字都是心字底。

师:说明这三个字都跟你的心情有关,不忘其实就是在想念。心字底的字还有很多,都跟我们的内心有关,看来我们借助部件也能识字。

(4)读生字儿歌:

小村子,沙洲坝,

吃水不易要数它。

主席战士和乡亲,

面对困难也不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们时刻想念他!

2.创设情境,学写生字

(1)感恩的瑞金人民还在沙洲坝建了一座“红井”展示馆,在展示馆前有一块大石头,就写着这口“红井”的故事,可是时间长了,有些字就脱落了。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呢?(江、叫、没、吃)

(2)出示例字,老师指导学生分别观察四个字的结构、位置和关键笔画,师板书范写。

(生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3)读一读碑文上的字,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红色革命基地时,看到这样的石碑,也可以读一读上面的故事,把这样的故事带给家人。

3.回顾问题,借助资料,理解“饮水思源”

(1)师依次播放学生提问视频,边回顾边明晰答案,并讨论重点问题:

问题1:为什么挖一口井要立石碑呢?

师指导:石碑可以永久保留下来。瑞金人民想把毛主席的恩情永远记在心里,也想把这个故事一代一代地讲下去。想告诉所有小朋友,要像毛主席这样心里永远装着百姓,将来你们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问题2:我们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为什么还要打水呢?

师指导: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在变好,我们要感谢所有当初为我们“挖井”、为我们带来好生活的人。所以,有个成语叫作——饮水思源。(板书:饮水思源)

(2)出示资料: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瑞金只有24万人口,有11.3万人参军,其中5万余人为革命捐躯,1万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时光荏苒,如今那段红色的记忆依然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瑞金人。所以,在瑞金这个地方,每个小朋友都会讲“红井”的故事,学过这节课你也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巧用生字儿歌,学习书写生字。拓展资料,并联系现在的生活,让学生理解“饮水思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弘扬“红井”精神。)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星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