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作者: 黎相颖 于爽 彭才华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与交流,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

2.能运用偏旁归类和形声字规律的识字方法认识“援、掷”等10个生字,识记“救援、投掷”等9个词语。

3.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

4.能仿照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朗读、背诵《忆江南》,大致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精读品悟,积累语言材料

1.回顾导语,明确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2.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

《燕子》: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借助关键字词理解“沾”。

①联系上文“横掠”,感受燕子飞行快速且轻盈的特点。换词对比“碰”,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②阅读泡泡提示,加深认识。

③指名读,读出燕子飞行轻盈的画面。

(2)联系生活理解“小”。

①结合日常用词“小朋友”“小家伙”等,体会“小”给予人可爱的感觉。因此从“小燕子”“小圆晕”看出燕子的活泼可爱,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②男女生赛读,读出可爱之感、喜爱之情。

《荷花》: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借助想象手法理解“饱胀”:联系生活想象气球吹大的画面,感受着急、迫切的心情。

(2)阅读泡泡提示,加深认识。

(3)小组赛读,读出花骨朵儿含苞欲放的画面。

《昆虫备忘录》: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1)借助拟人修辞理解动作。

①结合图片理解“款款”“黑绸衬裙”“顺顺溜溜”“严丝合缝”,把瓢虫当作人来写,看出瓢虫的优雅严谨。

②动作演示理解“落下来”“折好”“收拢”,体会瓢虫的条理和作者观察的细致。

(2)阅读泡泡提示,加深认识。

(3)配动作读,读出瓢虫的优雅和作者的观察细致。

3.迁移运用,交流阅读体会

(1)画出本单元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批注阅读体会。

(2)小组交流,通过朗读表达感受,相互补充,并推荐人选。

(3)全班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4.小结课堂,拓宽积累外延

(1)梳理方法,总结收获:借助关键字词、借助想象、借助拟人修辞。

(2)鼓励积累,培养习惯:做学习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勤背诵勤积累。

(3)布置作业:在《采蜜本》中摘抄课外积累的优美生动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并根据泡泡提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朗读表达独特感受。学生初步掌握品读方法后,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迁移运用,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培养积累和运用意识。)

二、分门别类,发现形声规律

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打乱顺序齐读,相机正音。(“掷”为翘舌音,“资”为平舌音。)

2.发现规律,识记偏旁

(1)发现形声字规律。

①汉字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声字占很大部分。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些字音、字义发生了变化,声旁和字音也发生了变化。

②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左形右声:援   掷   投   捞 缚 缭 络

下形上声:资 贡 贷

(2)偏旁强调形旁表义特点。(出示“识字加油站”词语)

第一行:动作演示识记“扌”,与手有关。

第二行:追溯字源识记“纟”,与丝线、绳索有关。

第三行:勾连旧知识记“贝”,回顾二年级下册识字课文《贝的故事》,知道与钱财有关。

3.深入理解,拓展运用

(1)理解词语,尝试造句。

①联系生活理解“网络、资产、贡献、贷款”。

②借助图片理解“救援、束缚、缭乱”。

③动作演示理解“投掷、打捞”。

(2)拓展词组,认读巩固。

救援物资    投掷铁饼

深海打捞    网络购物

眼花缭乱    国有资产

做出贡献    住房贷款

(3)借助规律,自主识字。

①小组竞赛,开展“串串烧”游戏:看看哪个小组能想到更多含提手旁、绞丝旁、贝字底的字。

②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朗读积累。

③布置作业:收集其他部首的字归类,尝试利用形声字规律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部首归类的识字方法发现、总结形声字规律,并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同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形声字特点自主识字,激发识字兴趣,培养独立识字能力,体会汉字文化。)

三、辨析词语,提升思辨能力

辨析近义词

(1)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

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   飘荡)开去。

①这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明确:“荡漾”和“飘荡”是近义词。“荡漾”多形容水波等微微起伏波动,如:湖水荡漾、水波荡漾。

“飘荡”多用于形容在空中随风飘动或飞扬。比如:随风飘荡、香味飘荡。

句子中是说水面的小圆圈,所以用“荡漾”。

②总结方法:先理解近义词的意思,对比不同;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词语。

(2)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练一练。

练习1: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   轻快)的歌曲。

练习2:这只小狗的鼻子真(灵巧   灵敏),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

(3)布置作业:选一选,填一填。

春风吹拂,杨柳依依,碧波(荡漾  飘荡)。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能听到它(轻巧  轻快 )的脚步声。

(设计意图: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互相促进,这是语文教育的共识。辨析近义词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分辨,选择恰当的词语。这里将“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两者有机整合。)

四、仿照例句,丰富语言表达

1.朗读例句,学习方法

(1)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下面两段话,两段话分别写了哪两种动物?

①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②独角仙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2)指名朗读文段①,写了燕子哪些部位?有什么特点?完成下表:

明确: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写出燕子尾巴的形状。并且运用“的”字短语写出了小燕子的颜色和外形特点,再加上“一身、一对”等量词,将小燕子的外形描绘得生动具体。

(3)齐读文段②,按照上面的方法,完成下表。

明确:介绍了独角仙甲壳的颜色和触感,并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写出了独角仙角的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根据描述,感受语言

(1)根据文字描述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出示)

A.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

B.朱红的、瓷漆似的硬翅,上有小圆点,特别漂亮。圆点是有定数的,不能瞎点。(      )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总结:要想将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生动,首先明确它由几部分构成,然后从颜色、形状、动作等方面明确每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3.仿照例句,运用方法

(1)尝试用刚才学习的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描写它的外形特点。

(2)借助下面的评价表格,评一评。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的观察、朗读和品评例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描绘小动物的外貌特征。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朗读课内外关于小动物外貌的描述性句子,学生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并提高语文表达的技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

3.感受江南风景之美、人情之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识词读词

1.比较诗与词的异同,认识词、词牌名。

预设: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2.了解江南,引出课题。

3.练习朗读《忆江南》,注意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最后读给同桌听。

4.汇报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朗读。指导要点:

曾(辨析多音字);谙(理解意思);对偶句读出韵律之美;末尾读出疑问句语气。

(设计意图:相比之下,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喜欢具体的感性认知,而不是冰冷的理性概括。词是什么?选择用“比较”的方法,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读词赏景

1.理解句子“能不忆江南”,说说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2.词中哪里写江南很美?引出句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指导朗读,玩味对仗。

(1)发现对仗句式。

(2)师生对读,感受对仗之美。

(3)链接旧知,回顾一年级所学的“对对子”,巩固旧知。

(4)分组对读。

4.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指名朗读,相机范读。

(2)借用音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3)激情引读。

江花如火,江水如蓝。同学们,我们的眼前只剩下这样两种鲜明的颜色啊!早晨,一轮红红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江岸边,那花儿鲜红如火,一丛丛一簇簇,生机盎然,明亮夺目!我们一起读——

春天来了!江南的每一条江、每一条河,都像是被蓝草染过一般,绿得纯粹,绿得深沉!我们一起读——

[设计意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音韵,那对仗,那色彩,真可谓神来之笔。这样的美,不靠讲解,不能分析,最好的方式仍然是诵读。因为,“声音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叶嘉莹语)。]

三、读词体情

1.“江南好”,所以作者如此“忆江南”。说说对这个“好”字的感觉。

2.尝试换词。

预设:江南秀,江南美,江南丽,江南雅……

3.呈现背景,学生了解白居易与江南的情缘。

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

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白居易《别苏州》

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刘禹锡《白太守行》

4.学生再谈对“江南好”的理解。

5.小结:情深所以景美,景美更显情深。

6.激情背诵《忆江南》。

(设计意图:一个“好”字,隐藏了作者多少情意!先引导学生质疑这个“好”,继而尝试换词,在学生的愤悱之际,再补充相关背景资料,这样一来,教学就有了较强的“势能”。)

四、歌词书词

1.播放歌曲《忆江南》,学生聆听哼唱。

2.在歌声中,学生默写《忆江南》。

3.布置作业:课外自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当现代音乐《忆江南》响起在耳际,学生聆听、哼唱,再提笔书写,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快意。)

板书设计:

好情好景忆江南

——[唐]白居易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广东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