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通:朗读指导一二三

作者: 朱煜

这些年我常常收到青年同行的短信,询问一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面的问题。我尽可能详细回复,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助益。随着回复渐多,我发现教学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在各种专业论著中鲜少论及,或者很少被细致论述,而这些问题又恰恰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非常重要。有一种说法——教育是农业。是的,培养一个孩子与辛勤耕种农作物很相似。而且有些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耕种方法也很相似,它们大都保存在前辈的脑海中,同行晚辈想要了解它们,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其实,在很多行业中都有这样的情况。一种做法,一个诀窍,因为没有及时留存,随着前辈的故去,也就失传了。我很有幸,做了小学教师之后,从前辈名家那里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方法。如今在回复青年同行的疑惑时,我感到用文字将那些口耳相传,甚至只可意会的经验记录下来,整理研究,分享给他们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自己的记录能抛砖引玉,希望有读者老师对文中的教学方法创新运用。感谢《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给我提供宝贵的平台,让我的心愿变成现实。

朱煜,正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上海市写作学会会员,中国吟诵学会会员。现任教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

晨炯:

来信收悉。你说班中学生朗读情况不好,拖音严重,指导了也没有多大效果。你遇到的问题很常见。你注意到了学生朗读有问题,也想办法去解决,这在青年教师中已经很不容易了。去年,一个朋友去某地支教,听课时录下四年级学生朗读的情况给我看。我听了好几遍,才听出学生是在读《麻雀》一课:那个班的朗读已经不是拖音的问题。糟糕的是,在录像中我看到教师就在学生身边巡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显然,教师也不认为那样的朗读是不对的。无独有偶,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去另一地支教。发来消息说,坐在办公室里能听到学生声嘶力竭地唱读课文,教师则戴着“小蜜蜂”同样声嘶力竭。还说,听了一节课头都要炸裂。所以,她进班上课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要大声喊课文”。

晨炯,你知道喊课文和唱课文的危害吗?有句歇后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小学生喊唱课文,等同于小和尚念经,学生只是把一个一个字叫出来,至于作者写了什么,文字背后有什么情感,是一片茫然的。语感的培养,理解力的发展,语言的内化,就更谈不上了。于是就会造成另一个恶果——习作能力低下且无法解决。

那么在课堂上到底应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充分范读。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迅速了解正确朗读的样貌。我通常从三年级开始接班。三年级的课文,几乎每一篇我都会范读给学生听。在练习某些难读的句子时,会反复示范,并让学生充分跟读仿读。如果教师本身不善于朗读,可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现在网上这类资源很多。教师最好借此机会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每节语文课上,让正确的朗读方式回响在学生耳边,拖腔拖调这类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二,指导明确。我们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读好”“读美”。读好,可以理解为读正确读流利。那么怎样读才能算是“美”呢?当教师提出这个要求时,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感受来读出他们所理解的“美”,那么此时,教师如何来评判谁读出了“美”,谁又没有读出“美”呢?因此在训练朗读时,务必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可以告诉学生读得慢一些,读得快一些,读得响一些,读得轻一些。这样学生更容易操作实施。

第三,结合理解。朗读指导不能为了读而读。朗读指导一定要与内容理解相结合。比如上文提到“轻慢响快”,依据就是对词语句意的理解。要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意思,并参考标点使用,决定用怎样的语速去读。因此,教学中如果想要带着学生理解词意,那么就要想一想配套的朗读训练如何设计,反之亦然。比如,三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一段:

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在指导朗读这段话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那么”,体会小女孩眼中的奶奶形象。其次,要关注段落中三个感叹号,读得干脆坚决。再次,要用较快的语速读“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现实生活施加给小女孩的痛苦,以及由此而来的绝望。同时,学生还内化了语言,学会关注表达形式,对语言的敏感度也会大大提高。

第四,形式多样。朗读训练的量一旦大了,小学生会觉得疲倦枯燥。所以朗读指导的形式要多样。齐读、自主读、分角色读、分性别读、分小组读、自由选读、表演读、示范读、合作读等等,都可以结合学情、教学目标以及文本特点来选用。

晨炯,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无法一蹴而就,你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过,只要在每一节课上精心设计,及时点拨纠正,让学生感受到正确朗读带来的好处,就一定会成功。等待你的好消息。

祝好。

朱  煜

2025年1月

责任编辑 吴丽萍